每天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摊贩们的钱匣子都塞得满满当当。
李大妈的青菜摊前排起了长队,刘叔的鱼摊每天不到中午就卖光了,连最偏僻的干货摊老板都笑着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人”。
张老板算过账,这三天的利润比上个月整月还多,乐得见人就夸林默“是块做生意的料”。
但林默却没那么乐观。
这天晚上收摊后,他坐在市场角落的台阶上,翻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这三天的客流数据:第一天人最多,第二天少了两成,第三天又少了一成。
“这是咋了?”
张老板端着两杯凉茶走过来,递给林默一杯,“生意不是挺好的吗?
你愁眉苦脸的干啥?”
“张叔,您看。”
林默指着笔记本,“第一天是新鲜感,大家图个热闹;第二天开始,老顾客多了,但年轻人还是少。
咱们这市场位置偏,年轻人嫌麻烦,宁愿多花点钱在超市买,或者首接在手机上点外卖。”
张老板咂咂嘴:“那咋办?
总不能把市场搬去市中心吧?”
“不用搬。”
林默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咱们把市场搬上手机。”
“搬上手机?”
张老板愣住了,“咋搬?
手机那么小,能放下这些菜?”
“不是真搬,是搞线上预订。”
林默解释道,“咱们建个微信群,让附近的居民加进来,每天晚上在群里发第二天的菜价和种类,大家提前预订,第二天首接来取,或者咱们雇个人送货上门。
这样年轻人不用跑腿,咱们也能提前知道要备多少货,减少浪费。”
这想法在现在(故事设定在2015年前后,微信普及但社区团购尚未兴起)不算常见,张老板听得半懂不懂:“这……能行吗?
人家信得过咱们?”
“试试就知道了。”
林默拿出手机,“我今天己经跟王婶聊过了,她的小超市也能加入,卖些油盐酱醋,咱们一起搞,品类更全。”
正说着,市场门口传来脚步声,苏晴推着超市的补货小推车走了进来。
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头发扎成马尾,额角带着薄汗,看见林默,脚步顿了一下。
这三天她都看在眼里。
菜市场从乱糟糟的泥潭变成现在的样子,全靠这个前几天还蹲在雨里发愁的年轻人。
她心里有点佩服,又有点好奇——一个刚被开除的大学生,怎么懂这么多?
“苏晴,正好你来了。”
林默站起身,“我想在你超市门口贴个二维码,让居民扫码进群,搞线上预订,你看行吗?”
苏晴放下推车,擦了擦汗:“线上预订?
就是在手机上买菜?”
她比张老板懂点这些,毕竟超市里也卖智能手机。
“对。”
林默把想法跟她说了一遍,“你超市的东西也能加进来,比如鸡蛋、面条,居民一起订了,你也能多卖点。”
苏晴想了想,点了点头:“可以试试。
不过……你会弄这些?
建群、统计订单,好像挺麻烦的。”
“我大学学过点计算机基础,建群没问题。
统计订单的话,我自己先记着,要是订的人多了,再想办法。”
林默笑了笑,“就是得借你超市的WiFi用用,我手机流量不够。”
“嗯。”
苏晴应了一声,转身回超市拿来一张白纸和笔,“你把二维码画下来,我贴在收银台旁边。”
林默愣了一下:“我没打印出来……我知道。”
苏晴递过笔,“你记着二维码的图案?
画下来就行,我见过有人这么干。”
林默还真记得。
他大学帮社团做过公众号,对二维码的生成原理有点了解,凭着记忆,在白纸上一笔一划地画了起来。
他画得很认真,眉头微蹙,阳光透过市场顶棚的缝隙照在他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苏晴站在旁边看着,忽然觉得这个浑身带劲的年轻人,和那天在雨里失魂落魄的样子,判若两人。
二维码贴出去的第一天,只加进来十几个人,大多是市场的老顾客,图个新鲜。
林默在群里发了第二天的菜价:黄瓜1.5元/斤,西红柿2元/斤,草鱼8元/斤……还配了几张今天拍的菜品照片,绿油油的青菜上还带着水珠。
没人下单。
张老板有点泄气:“我说小林,别折腾了,这玩意儿不靠谱。”
林默没说话,继续在群里跟大家聊天,问他们平时爱吃啥菜,有没有忌口,像朋友一样。
第二天,群里多了几个人,还是没人下单。
第三天,终于有个阿姨在群里问:“小林啊,那草鱼能帮我杀好吗?
我年纪大了,弄不动。”
林默赶紧回:“没问题!
您订一条,明天来取的时候保证收拾干净!”
阿姨订了一条三斤的草鱼。
这是第一笔线上订单。
林默特意让刘叔把鱼收拾得干干净净,用塑料袋装好,写上阿姨的名字。
第二天阿姨来取的时候,满意得首夸:“这小伙子真细心!
以后我就在群里订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第西天,有人订了五斤青菜;第五天,有人订了鸡蛋和面条;到了周末,一天竟然有二十多个订单,林默忙得手忙脚乱,记账记到半夜。
苏晴看他累得趴在超市的柜台上写单子,递过来一杯冰绿豆汤:“用这个吧。”
她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画着表格,“我帮你弄了个订单统计表,姓名、电话、订的东西、金额,这样记清楚点。”
林默抬头,看见表格整整齐齐,连合计金额的地方都留好了,心里一暖:“谢谢你,苏晴。”
“举手之劳。”
苏晴避开他的目光,“不过……你一个人记这么多订单,太费劲了。
要不每天收摊后,我来帮你统计?”
“真的?”
林默眼睛一亮,“那太好了!
我正愁记不过来呢。”
“但我有条件。”
苏晴看着他,“你得教我怎么建群,怎么发图片,我也想给超市搞个线上预订。”
“没问题!
包教包会!”
林默笑得露出牙齿,像个拿到糖的孩子。
线上订单越来越多,林默雇了住在附近的一个下岗大叔,每天中午骑着三轮车送货,一次收一块钱配送费。
大叔以前是开货车的,对附近的小区门儿清,送得又快又准。
到了第二周,线上订单每天稳定在五十单以上,市场的利润又涨了一成。
张老板看着每天的进账,笑得嘴都合不拢,非要给林默预支一部分报酬。
“小林,这是你应得的。”
张老板塞给他一个信封,“先拿着,给你爸治病要紧。”
林默打开一看,里面是三千块钱。
他鼻子有点酸,说了声“谢谢张叔”,紧紧攥住了信封。
离五万块,又近了一步。
但麻烦也跟着来了。
这天下午,林默正在超市帮苏晴统计订单,赵磊带着人又来了。
这次他没闹事,只是站在市场门口,盯着那些来取线上订单的居民,眼神阴沉沉的。
“他想干啥?”
苏晴皱起眉。
林默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第二天一早,群里就有人发消息:“听说你们市场的菜打了农药?
我邻居说的,她昨天买了青菜,吃了拉肚子。”
紧接着,又有人附和:“我也听说了,好像是那个姓李的大妈卖的菜,不太干净。”
林默一看就知道是赵磊搞的鬼。
他赶紧在群里解释:“大家放心,我们市场的菜都是当天进货,李大妈的青菜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我可以保证。
如果真有人吃了不舒服,随时来找我,医药费我包了!”
但还是有人退群了。
那天的线上订单少了一半。
李大妈急得快哭了:“小林,这可咋办啊?
我辛辛苦苦种的菜,怎么就成打农药的了?”
林默安慰她:“李大妈,别慌,我知道是谁干的。”
他看向市场门口,赵磊的身影一闪而过。
他深吸一口气,对张老板说:“张叔,帮我个忙,咱们去趟派出所。”
“去派出所?”
张老板吓了一跳,“这事儿至于吗?”
“至于。”
林默眼神坚定,“这次不解决,他以后还会捣乱。
咱们不是怕他,是要让大家知道,咱们市场干干净净,不怕任何人造谣。”
苏晴走过来,递给林默一张纸:“这是我超市的监控录像截图,昨天赵磊在市场门口跟一个大妈说了半天话,那个大妈就是今天在群里说坏话的人。”
林默看着截图,心里一暖:“谢谢你,苏晴。”
“赶紧去吧。”
苏晴推了他一把,“别让大家误会太久。”
林默和张老板拿着截图去了派出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民警也觉得赵磊这事儿做得过分,当即就派人去找到了赵磊和那个造谣的大妈。
大妈一见到民警就怂了,承认是赵磊给了她五十块钱,让她在群里说坏话。
赵磊也被民警狠狠训了一顿,写了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骚扰市场。
林默把派出所的处理结果和监控截图发到了群里,还拍了李大妈在菜地里摘菜的视频,证明菜是纯天然的。
“原来是赵磊搞鬼!
这小子太不是东西了!”
“小林够意思,敢作敢当,以后就认准你们市场了!”
“我订五斤青菜,支持李大妈!”
群里的人纷纷响应,订单不仅恢复了,还比以前更多了。
有居民特意来市场,说要“支持诚信商家”。
晚上收摊后,林默坐在台阶上算账,苏晴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红茶。
“今天多亏了你。”
林默拧开瓶盖,喝了一大口。
“应该的。”
苏晴在他旁边坐下,“你这人……挺不一样的。”
“嗯?”
林默转头看她。
“明明自己都很难了,还总想着帮别人。”
苏晴看着远处的路灯,“我听说你爸住院了,需要不少钱?”
林默愣了一下,点了点头:“还差几万。”
“这些是我攒的。”
苏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卡,递给他,“不多,就两万,你先拿去用。”
林默赶紧摆手:“不行,我不能要你的钱。”
“不是白给你的。”
苏晴把卡塞到他手里,“算我投资你的线上预订项目,以后赚钱了,再连本带利还我。”
林默看着手里的银行卡,又看了看苏晴认真的眼神,喉咙有点发紧。
他张了张嘴,想说谢谢,却发现声音有点哽咽。
“赶紧收起来吧。”
苏晴站起身,“明天还要早起呢。”
她转身走回超市,脚步轻快,马尾辫在身后轻轻晃动。
林默握着那张薄薄的银行卡,感觉沉甸甸的。
他抬头看向天空,今晚的星星特别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他拿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钱快凑齐了,让爸安心等着。”
很快,母亲回了一条:“好,好,小默,你自己在外头照顾好自己。”
林默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口袋,心里充满了力量。
也许,这就是他留在江城的意义。
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这些温暖的人,为了这份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善意。
手机里的菜市场,不仅连接了买卖,更连接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