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冰下火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卷首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齐物论》北风似刀,卷地百草折。

一少年踏雪独行,呼气成冰,肤凝白霜,手指捏着滚烫的盐引--官印烙铁,灼其指腹发痛。

“再走十里,便是盐井。”

他低声盘算,“十斤骨盐,一年缴清。

缺一两,便拿我下锅。”

忽闻脚下咔嚓一声轻响,雪原中凭空裂开一道黑缝,如同指甲在白纸上的划痕般,出现的突兀让少年浑身一颤。

沈砚蹲身,用指探缝,竟触到一股温热之气。

“怪哉,北荒寒地,怎会有此暖处?”

少年拨开积雪,冰层之下,一张与他无二的脸静静贴伏于地,左耳缺半,唇角含笑。

那人睁眼,眸中两点朱砂,如火未烬。

突然的睁眼让少年倒吸一口凉气,心中大惊:这人形真似我也,怪哉!

他脊背发凉,冷汗外冒,许久,砚颤声道:‘’你——是我?

‘’冰下人咧嘴,声音却从少年自己喉里滚出:“是你,也不是你。

火要灭了,还得你替我走一趟。”

话音未落,冰面忽得炸碎。

一只覆霜之手破冰而出,扣住沈砚足踝,手似镣铐,灼似烙铁。

沈砚大惊,忙拔骨盐剑,剑长三尺,脆如冰片。

“雪中试剑 第一式——”他低吟一声,“‘白刃映青霜,一剑两不知’!”

剑光迅速划出,冰屑化作碎银。

断腕处喷出赤盐,粒粒如血,凝于空中,排成西句小诗:盐骨冷于铁,朱砂暖若歌。

借君三尺雪,烧我万年河。

赤盐倏地聚为一粒,迅雷不及掩耳,烙向沈砚眉心。

“嘶——”声音如肉在煎般炸耳,一瞬便没入少年的眉心。

少时,雪水蒸腾,一缕火纹自额际蜿蜒至脊背。

冰下人影随之崩碎散与天际,唯余虚空回荡一句:“往北走,火在等你。”

沈砚靠壁,喘息急促,握剑之手微颤。

剑身裂纹中生出一丝红线,如丝火潜行。

“北……?”

他喃喃,“可是南方才有盐井。”

眉心火纹却烫得更凶,像在里面点燃一盏灯,印照一条反向之路。

他终究转身,背南方,踏入更深的雪夜。

风卷白草,草叶边缘竟泛起微红,仿佛替谁预燃。

盐屑小注·其一骨盐剑:以北荒寒髓淬人骨为刃,脆而极利。

出剑即自损一寸,创口化盐,故又名“还骨”。

剑诀重“空”——空斩、空还、空生。

-------------------------------------------------------------诸书友台鉴: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当诸位展读此笺时,窗外或正柳丝拂案,或己雪落梅枝。

而提笔作书的我,正怀着几分临深履薄的忐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将心中丘壑付诸笔端,字句间难免稚拙,唯愿这份赤诚能抵达诸位案头。

自去年春风拂过之时忽得灵感,便如持烛夜行于古籍深巷。

凡人物蹙眉、山河辗转,皆反复推敲至月上中天。

犹记写到边关烽火时,案头砚墨凝霜;描摹花前初见处,又恐笔力拙稚,辜负了那段玲珑心事。

所幸砚田勤耕半载,此刻将这册《盐霜尽处是朱砂》捧出,似将初生稚子交托于世人,既有"献曝"之诚,亦抱"藏拙"之怯。

唯愿书中人物能与诸位相逢于梦境:或许是江南雨巷里那把油纸伞下的回眸,或许是大漠孤烟中那封未寄出的家书。

若诸位偶然为某句驻足,为某人垂泪,便是这拙作最大荣光。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唯以寸心致谢——感谢您肯于百忙中翻开这册小书,让那些在墨香中辗转的日夜,终于有了归处。

遥叩夏祺石见 谨奉2025年8月13日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