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秘起源与大禹的 “合伙人”
这人在历史上不算特别出名,比不了大禹的家喻户晓,也比不了后来秦始皇的千古一帝,但要是没他,可能就没后来横扫六合的大秦帝国,更没那套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制度。
说他是大秦 “创业公司” 的初代 “合伙人”,甚至是 “创始人团队核心成员”,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不但是嬴姓家族的老祖宗,还是秦国能在历史舞台上露脸的 “第一块敲门砖”。
先说说伯益这人的出身。
按《史记・秦本纪》里的说法,他是 “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的后代 —— 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这么算下来,伯益也算 “皇族血脉”,虽说传到他这辈,家道早就没了五帝时期的风光,但比起普通老百姓,还是多了点 “祖传的见识”。
不过那会儿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打仗,而是因为水 —— 黄河泛滥,淮河、长江也跟着凑热闹,洪水淹了庄稼,冲了村落,老百姓要么往高处逃,要么就成了水里的 “鱼食”。
尧帝在位时,派鲧去治水,鲧这人脑子轴,只知道 “水来土掩”,到处修堤坝,结果洪水越堵越凶,治了九年没见成效,最后被舜帝流放了。
鲧死后,治水的担子就落到了他儿子大禹身上。
大禹比他爹机灵,知道硬堵不行,得 “疏导”,可这么大的工程,光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得找个靠谱的帮手。
这时候,伯益就冒出来了。
关于伯益怎么跟大禹搭上线的,史料里没细说,但想来也不是偶然 —— 伯益那会儿在部落里就小有名气,不是因为他的 “皇族血脉”,而是因为他有两样本领,在当时算是 “独门绝技”。
第一样本领,是懂鸟兽语言。
别觉得这是瞎编,《山海经》《墨子》里都提过这事儿。
那会儿到处是原始森林,洪水过后,鸟兽乱窜,有时候会破坏治水的工具,甚至攻击治水的族人。
伯益就不一样了,他能跟鸟雀、野兽 “交流”—— 比如看到一群乌鸦在堤坝上乱叫,他就知道附近可能有蚁穴,得赶紧修补;看到鹿群往某个方向跑,他就知道那边地势高,能临时安置逃难的老百姓。
有一次,治水队伍在江淮一带遇到一片沼泽,淤泥深得能没过膝盖,人走进去就陷,工具也运不过去。
正当大禹愁得睡不着觉时,伯益带着一群白鹭来了,他跟白鹭 “嘀咕” 了几句,白鹭就扑棱着翅膀往沼泽深处飞,落在几处干燥的土丘上。
伯益指着土丘对大禹说:“咱们先在这几处土丘上搭临时据点,再顺着白鹭飞的路线挖排水沟,把水引走。”
大禹照着做,果然很快就清理出了一片能施工的地方。
后来大禹跟人夸伯益,说 “要是没他跟鸟兽打交道,咱们连治水的路都找不着”,这话真不是客套。
第二样本领,是脑子活,会想办法。
治水这事儿,不是光靠力气就行,得懂天文、懂地理,还得会变通。
有一次,治水队伍到了黄河中游的龙门山(就是现在山西河津那一带),山挡住了黄河水,水位越涨越高,眼看就要淹了下游的部落。
大禹想凿山开道,可石头太硬,那会儿没炸药,全靠锤子凿、火烧,进度特别慢。
伯益蹲在山上观察了好几天,发现山的西侧有一道裂缝,虽然窄,但能通水流。
他跟大禹建议:“咱们别光盯着正面凿,先把西侧的裂缝拓宽,让一部分水流走,减轻正面的压力,再两面夹击凿山。”
大禹觉得这主意靠谱,就调了一半人去拓宽裂缝。
结果才过了一个月,西侧的裂缝就拓宽到能过小船,正面的凿山进度也快了不少,最后顺利打通了龙门山,让黄河水顺顺当当地流向下游。
这事儿过后,大禹更信任伯益了,几乎每次遇到难题,都先找伯益商量,两人成了治水路上的 “黄金搭档”。
就这么着,伯益跟着大禹治水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两人走遍了天下,从北方的燕山到南方的会稽山,从东方的渤海到西方的渭水,哪儿有水患,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
伯益除了帮大禹出主意、管鸟兽,还干了件特别重要的事 —— 记录。
他把治水路上遇到的山川、河流、部落、草木,都一一记下来,后来这些记录成了《山海经》的雏形。
想想看,那会儿没纸没笔,全靠在树皮、兽骨上刻画,能留下这么多资料,可见伯益多用心。
治水成功后,舜帝特别高兴,在部落联盟大会上表彰大禹,说他 “救万民于水火,功盖天下”。
大禹赶紧站起来,指着伯益说:“这活儿能成,伯益得占一半功劳。
没有他帮我辨鸟兽、找水路、出主意,我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治不好水。”
舜帝一听,就把伯益叫到跟前,仔细打量了一番 —— 这时候的伯益,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老茧,身上的麻布衣服破了好几个洞,但眼睛特别亮,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舜帝越看越喜欢,说:“你跟着大禹治水,立了这么大的功,我得赏你。”
赏什么呢?
土地?
那会儿部落联盟的土地都是公有的,没法赏;财物?
治水队伍里也没多少富余的财物。
舜帝想了想,说:“我赐你‘嬴’姓!”
别觉得 “赐姓” 是件小事,在先秦时期,姓可是个稀罕物。
那会儿不是所有人都有姓,只有贵族或者有特殊功劳的人才能有姓,姓就像现在的 “荣誉勋章”,代表着身份和地位。
舜帝赐伯益 “嬴” 姓,意思就是把他纳入 “贵族圈”,让他的后代也能享受这份荣誉。
伯益赶紧跪下磕头谢恩,从这时候起,嬴姓家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也为后来秦国的诞生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不过,这 “贵族” 的日子也不是一首顺风顺水。
舜帝之后,大禹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嬴家因为伯益的功劳,在夏朝也能混个 “中层干部” 当当 —— 有的负责管理山林鸟兽,有的负责给王室养马,虽然不算顶级贵族,但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就这么过了西百多年,到了夏桀当政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整天吃喝玩乐,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他把王宫修得金碧辉煌,还从各地抢美女进宫,每天跟妃子们喝酒作乐,一喝就是通宵。
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他还加重赋税,老百姓交不出税,就被抓去当奴隶,有的甚至被处死。
嬴家那会儿的族长叫费昌,是伯益的后代。
费昌看着夏桀这么折腾,心里首犯嘀咕:“再跟着夏桀混,迟早得把嬴家给搭进去。”
就在这时候,东边的商部落崛起了,首领商汤是个贤明的人,到处招揽人才,想推翻夏桀的统治。
费昌听说后,就偷偷派人去商部落考察。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商汤待人宽厚,老百姓都拥护他,而且他手下有不少能人,看样子真能成大事。”
费昌没犹豫,当即决定:“跳槽!
投奔商汤!”
那会儿 “跳槽” 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得带着整个家族的人一起跑,还得避开夏朝的追兵。
费昌选了个夜里,带着嬴家的男女老少,还有家里的牛羊、工具,偷偷离开了夏朝的都城,一路向东投奔商汤。
商汤听说嬴家来投奔,特别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他知道嬴家的人会养马、懂鸟兽,正好能帮自己训练军队、管理后勤,就任命费昌为 “车正”—— 负责管理战车和马匹。
后来,商汤起兵推翻夏桀,嬴家的人立了不少功。
费昌亲自驾着商汤的战车,在鸣条之战中冲在最前面,打败了夏朝的军队。
夏桀死后,商朝建立,嬴家因为开国功劳,地位比在夏朝时还高 —— 有的当了诸侯,有的当了王室的重臣,甚至还有人娶了商朝的公主。
就这么着,嬴家在商朝风光了六百多年,成了妥妥的 “顶级贵族”。
可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几百年后,周朝又崛起了。
周武王姬发带着诸侯联军打败了商纣王,灭亡了商朝。
商朝的贵族大多受到了打压,嬴家也不例外。
当时嬴家的族长叫恶来,是个勇猛的武将,他跟着商纣王抵抗周朝,最后战死了。
恶来一死,嬴家就树倒猢狲散,有的被周朝抓去当奴隶,有的逃到了偏远的西陲(就是现在陕西、甘肃一带),躲进了山里。
逃到西陲的嬴家人,没了贵族身份,没了土地,只能靠给人养马、打猎糊口。
那会儿的西陲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到处是草原和戈壁,还有凶猛的野兽和强悍的西戎部落,日子过得特别苦。
他们白天出去放马、打猎,晚上就住在山洞或简陋的茅屋里,担心被西戎人袭击。
有一次,一群西戎人抢走了他们的马群,还杀了几个嬴家人,剩下的人只能躲在山里,好几天没敢出来。
从尧舜禹时期的治水功臣,到夏朝的中层贵族,再到商朝的顶级贵族,最后跌落到西陲靠养马糊口的草根 —— 嬴家这几百年的起起落落,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冲上云端,一会儿跌进泥里。
可正是这段苦日子,磨出了嬴家人骨子里的韧劲 —— 他们没抱怨,没放弃,反而跟着西戎人学骑马、学射箭,把自己从 “贵族子弟” 变成了 “草原硬汉”。
也正是这份韧劲,为后来秦国的 “艰难创业” 打下了底色 —— 毕竟,能从泥里爬起来一次,就能爬起来第二次,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嬴家人也敢闯一闯。
而秦国真正的故事,就要从这群西陲的养马人开始讲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