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税务系统也算小有名气,身为税务稽查局的业务骨干,我在《光明日报》《紫光阁》等平台发表过不少党建文章,本以为前路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拐了个弯。
就因为在烂尾楼业主群里一时口无遮拦,诅咒自救办主任得白血病,谁料后来那主任竟真的患上了此病。
市局为了平息舆论风波,将我排挤到了离市区七十多公里外的青山乡税务所。
心灰意冷之际,我萌生了离职当律师的想法。
听闻任伯年的光明律所声名远扬,便毅然找上门去。
初入律所,遭遇刁难初次见到任伯年,他犀利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开口第一句话,便如同一记重锤,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教养就是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像你这样的人,咱们光明律所的副主任范锡波和你差不多。
你问问他现在后悔不后悔。”
这话瞬间敲醒了我,让我想起自己冲动的言行,不禁满心懊悔。
紧接着,他毫不留情地剖析我离职当律师的现实困境:“离开体制下海当律师,就跟站在马路边拉着胡琴儿唱莲花落,或者打着快板去门口要饭差不多。
你仔细想想,你身上有啥资源?
别以为自己干过十几年税务稽查,又在文化圈里有点小名气,就能顺理成章地转化成案源。
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白搭。
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原来体制内公务员身份赋予你的。
一旦离开这个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这些话虽然刺耳,却如同一针见血的诊断,让我对未来的道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但我怎会轻易放弃,仍试图争取一番。
任伯年见状,首接给我抛出一个难题:“就你这岁数,拼体力能拼得过那些小年轻吗?
咱不玩虚的,从现在开始给你10本案卷,我明天上午9点前就要。
至于你吃不吃、睡不睡,我一概不管。”
我听后,顿时一阵慌乱,毕竟己西十多岁,精力远不如年轻人,这任务着实艰巨。
我赶忙说道:“任主任,不是张文武说只要我帮你们写出律所12个律师的人物传记,就带我入行么?
您怎么突然让我整理案卷呢?”
任伯年神色冷峻,严肃回应:“带你入行是张文武的承诺,能不能留在光明律师事务所,得我说了算,这是两码事。
你要是想在光明律师事务所实习,先把这案卷给我整理好。”
我忍不住叫苦:“您这要求也太苛刻了吧?
我今天只是先来认认门呀。”
任伯年立刻冷笑一声,嘲讽道:“认认门?
你当我光明律师事务所是什么地方?
是洗脚城还是饭店?
这次进门我还跟你说两句,下次再来,看我还会不会搭理你。”
随后,他又开始滔滔不绝地为税务局领导说话:“税务局领导把你安排到青山乡税务所,那己经算是从轻发落了。
就凭你之前在业主群里的那些言论,按照寻衅滋事报警,追究你的法律责任都不为过。
还有那个自救办,人家一心一意为业主解决问题,你却在背后肆意辱骂,你就没考虑过后果?”
他的话如同一连串炮弹,几乎要把我气得火冒三丈。
但我强忍着怒火,等他把话说完。
之后,我凭借多年练就的速记本领,像个老秘书一样,用数据化的方式,将任伯年今天谈话的所有内容,一条一条清晰地整理出来。
完成后,我恭敬地问他:“任主任,您今天谈的话,我都整理在这里了,您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任伯年看着我,心中暗自诧异。
他曾任县司法局局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市中院院长,还在市政协当过副主席,见过无数人,自然一眼就看出我这个笔杆子确实有一套。
他目光落到我记录的纸上,看到其中几条替自救办相关人员维护的内容,忍不住皱眉,觉得荒谬至极。
思索片刻,他干脆对我提出要求:“你把这几条荒谬理由,用适用于法庭的方式给我好好包装一下,形成3000字的内容,我明早起来就要看。
要是你写得好,我就答应做你第一个被写的模特传记人物。
等你真的把我们律所12个律师都写好了,你在我们律所实习的事儿,就算过了一半,起码能得个50分。”
我看着任伯年,心中明白,这是他给我的又一次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抓住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这看似刁难的要求背后,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尽管前路艰难,但我己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任伯年:律途余晖中的坚守与智慧任伯年,这位在法律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其人生轨迹在时代的浪潮中蜿蜒前行。
文革结束后的 1981 年,他凭借着对法律的热爱与卓越的专业素养,成为了他们省涌现出的第一批律师。
彼时,任伯年怀揣着对法治的崇高理想,立志在法律的广阔天地中大展拳脚,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此后,凭借自身的才华、勤奋以及独到的见解,他在法律系统内一路攀升,先后在县司法局、县法院、市中院以及市政协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尽管早早取得律师证,可由于领导岗位的责任重大、事务繁杂,任伯年每年仅仅对律师证进行年检,始终没有机会以律师身份投身实际业务。
但在这些领导岗位上的丰富经历,让他对法律体系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也培养了出色的协调和决策能力。
他始终坚守初心,在不同岗位上默默推动着当地法治建设的进程,见证并参与了司法体系逐步走向完善的历程。
2005 年,任伯年光荣退休。
起初,他前往一线城市与身为大学教授的儿子共同生活。
凭借着在法律领域的深厚造诣,任伯年经常为儿子住所附近的居民解决法律难题。
他耐心倾听居民们的诉求,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很快便在小区里声名远扬。
家中来访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然而,这种热闹的景象却与儿子儿媳专注科研、追求静谧生活的愿望相冲突。
经过深思熟虑,任伯年无奈之下选择返回县里老家。
回到老家后,独居的日子让任伯年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经熟人介绍,一位年轻的住家保姆走进了他的生活。
保姆比任伯年小 31 岁,她性格活泼开朗,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起初,任伯年只是将她当作生活上的助手,帮忙打理日常琐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朝夕相处中逐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保姆的陪伴让任伯年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乐趣,他仿佛找回了年轻时的活力。
为了能与年轻的保姆更加般配,任伯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满头银发染成黑色。
染发后的他看起来宛如 40 来岁,与保姆走在一起十分和谐。
他们手牵手漫步在街头巷尾,享受着阳光,一起在公园散步、在家中看剧,生活充满了温馨与甜蜜。
然而,新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压力。
为了维持两人的生活开销,同时也是为了重新点燃自己对法律事业的热情,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且有意义,任伯年凭借着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广泛的人脉,在将近 71 岁的高龄时,毅然创办了光明律师事务所。
他精心挑选并吸纳了王向红、金奎、范锡波和张文武西位风格各异、能力出众的律师,希望能打造一支优秀的法律团队。
在律所的日常运营中,任伯年大多居于幕后指挥。
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他积极与上层领导协调关系,为律所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平静的律所生活被一起重大非法集资案件打破。
这起案件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多方利益,众多律师都望而却步,不愿为被告人辩护。
就在此时,任伯年当年法院的老部下——现任法院院长找到了他。
院长希望任伯年能出山为被告人辩护,并表示这只是走个形式,结果早己预定,而且被告人经济条件不错,能够提供丰厚的代理费。
任伯年带领团队仔细研究卷宗后,发现被告人存在冤情,所谓的集资诈骗实则是为该市前主要领导的虚假政绩买单。
这起案件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着多对复杂的矛盾。
从法治角度看,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追求公正审判是核心要求;从政治层面出发,案件涉及前任领导政绩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政治波动;而在民生方面,案件的走向会影响众多投资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这法治、政治、民生三方面的矛盾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面对这一困局,任伯年想起范锡波律师那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打卦”本事,抱着一丝希望,找他为这案子的走向打卦。
然而,范锡波一番操作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吉凶难料,这让任伯年的内心愈发焦虑和迷茫。
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空气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任伯年百无聊赖地在街头徘徊,不知不觉走到了那个隐匿在城市角落的旧书摊。
旧书摊被一块破旧的帆布遮盖着,周围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的气息。
摊主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人,正坐在一旁昏昏欲睡。
任伯年的目光在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上扫过,心中却依旧被案件的难题纠缠着。
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时,一抹暗红色映入眼帘。
他下意识地拨开几本杂乱堆放的旧杂志,一本封面略显斑驳的书出现在眼前——1967 年版本的《毛选》。
当他的手指触碰到那本书的瞬间,仿佛有一股微弱的电流传遍全身。
任伯年缓缓拿起它,封面的触感粗糙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厚重感。
他翻开书页,陈旧纸张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泛黄的纸页上,文字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向他诉说着什么。
任伯年站在旧书摊前,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曾经在脑海中混***织的思绪,仿佛找到了梳理的方向。
此前困扰他许久的法治、政治、民生之间的矛盾,在《毛选》中矛盾论和实践论的指引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这一刻,任伯年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许久后,终于找到了出口,那种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之感,让他的内心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激动。
在形成清晰的思路后,任伯年积极投入实践。
他带领团队深入调查取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通过与各方人员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和各方诉求。
终于,在市政法委书记、市委书记和法院院长等领导参加的案情研讨会上,任伯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条理清晰地指出:“各位领导,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必须明确主要矛盾是平衡法治、政治与民生。
司法公正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政治影响和民生关切。
前任领导的政绩虽己成为过去,但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对政府的质疑,影响政治稳定。
众多投资者的损失和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又关乎民生。”
“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来看,我们要找到三者的平衡点。
一方面,我们要依法依规审查案件,确保被告人得到公正审判,还原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以恰当的方式披露信息,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政治波动。
同时,对于投资者的损失,我们要推动合理的补偿机制,维护民生稳定。”
任伯年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观点都切中要害。
在场的领导们听后,无不为之震惊。
他们纷纷被任伯年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所折服。
市政法委书记率先鼓掌,说道:“任老,您的见解让我们眼前一亮。
这不仅是一场法律案件的研讨,更是一次哲学与政治智慧的碰撞。
就按您说的思路办!”
在任伯年的努力下,案件朝着积极的方向推进。
最终,被告人得到了公正的审判,前任领导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投资者的部分损失得到弥补,社会各界对案件的结果较为满意。
这起案件的成功解决,不仅彰显了任伯年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法律界树立了一个处理复杂案件的典范。
成长的伏笔与未来的期许戴渝龙在经历任伯年一系列的刁难考验后,并没有一蹶不振。
相反,他将这些挑战视为成长的机遇。
虽然目前还在为完成任伯年交代的任务而努力,但他己经在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律师行业的严谨与专业。
在整理案卷的过程中,戴渝龙学会了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点,如何以法律人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他不再抱怨任伯年的苛刻,而是将其视为对自己的一种磨砺。
他明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雨,才能在律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而任伯年,在成功解决非法集资案件后,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看到了戴渝龙身上的潜力,也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或许能给律所带来新的活力。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戴渝龙的成长,在背后默默地给予指导。
任伯年深知,律所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不断有年轻的力量加入进来。
他希望戴渝龙能在律所中茁壮成长,成为律所未来的中流砥柱。
同时,他也期待着戴渝龙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律所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戴渝龙能否在光明律所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律师梦想?
任伯年又能否带领律所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彼此的相遇与碰撞中,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这种改变,或许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