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1我醒来时,正漂浮在一片银色的纳米流体中。这种触感,经历了一千多个任务周期,

依然无法称之为“熟悉”。它更像是一种…被强制接受的常态。流体包裹着我,

模拟着早已不再需要的浮力,维持着我这具半机械躯壳最低限度的生理活性。

重量是不存在的,气味也是不存在的。视觉被剥夺,

代之的是直接注入神经视觉皮层的系统界面——淡蓝色的光纹在虚无中勾勒出数据流的轮廓。

唯一能穿透这片绝对宁静的,是系统启动时那细微的、几乎超越人耳极限的蜂鸣。

它不通过鼓膜,而是直接钻进我的听觉神经,像一根冰冷的银针,精准地刺破沉睡的泡沫。

“记忆归档员07,您的第1094个任务周期已启动。

”AI助手‘守夜人’的声音随之响起。它的音色被调试得无比平和,

消除了任何可能引***感共鸣的起伏,但也因此带着一种冰川滑过岩石般的无情质感,缓慢,

恒定,不容置疑。“系统自检完成。神经接口稳定性98.7%, 纳米流体循环速率恒定。

意识上传带宽无波动。”“今日处理队列:‘地球纪元’第2174号至2198号记忆库。

数据总量约9.8泽塔字节。筛选阈值0.03%。

指令:仅保留对文明存续具有核心价值的记忆片段,冗余及高情感负荷数据执行永久删除。

能量分配优先级:伽马。”我的内部标识符是07。档案记录显示,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记忆归档员。至少,是最后一个被冠以“人类”之名的归档员。

在这个遥远得几乎无法用旧日地球纪年衡量的未来,

人类的形态和定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足迹像稀疏却执着的孢子,

散播至繁星之间。肉体与机械深度融合,碳基的脆弱被硅基的稳定逐步替代。情感,

这曾被认为是人类本质最不可捉摸的部分,也被成功数据化、封装、管理,

甚至为了社会效率而进行优化。

过度的喜悦、沉痛的悲伤、无端的愤怒——这些都被视为不必要的能耗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需要在源头进行调控。而旧日地球的一切,那个孕育了辉煌、混乱、痛苦与奇迹的摇篮,

它所承载的浩如烟海的集体记忆,在新时代的眼中,

逐渐变成了一种庞大、臃肿、且大部分毫无用处的数据负担。它们被压缩、转码,

储存在这艘孤独漂浮在柯伊伯带边缘冰冻天体之中的“方舟”档案馆里。方舟,

这个名字带着某种讽刺的怀旧情绪,它不承载生命,只承载过去的幽灵。我的职责,

就是坐在这片记忆的坟场深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审视、评判、压缩、删除。

像一个沉默的掘墓人,更像一个高效过滤器,

源源不断产生的、更新的、更“高效”、更“纯净”的记忆腾出宝贵的存储空间和处理带宽。

我们是亲手埋葬过去的祭司,也是失去了过去的神,

了一个据说更光明、更永恒的未来——至少“中枢”发送给我们的指导性文件是这么宣称的。

我的手指在虚无中滑动,冰冷而高效,从未有过一丝犹豫。遗忘是进步的代价,

这条准则像基石一样刻在我的底层逻辑里。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始。

我的意识流像一条滑腻的鱼,潜入冰冷的数据海洋。无数记忆碎片如同泛着磷光的浮游生物,

扑面而来,又被迅速分类检视。公元2147年,北美联邦泽西城的一次寻常日出。

橙色的光芒穿透晨雾,照亮锈蚀的旧时代高架桥。视角来自一个赶早班的工人,

他打了个哈欠,心想着今天的面包价格。无显著文明价值,情感指数微弱。删除。

2161年,一场席卷东亚的虚拟现实流行音乐节。数亿个意识链接接入同一个狂欢频道,

电子脉冲模拟出的亿万人欢呼声震耳欲聋,

数据洪流中充斥着过量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模拟信号。数据冗余度严重超标,

情感峰值远超阈值,存在诱发集体情绪共振风险。删除。2170年,

一位母亲在月球静海基地狭窄的生态舱里,轻声哼唱着走调的摇篮曲,

哄她刚出生不久、已适应低重力环境的孩子入睡。舱壁外是漆黑太空和银色的荒原。

记忆片段携带着温柔的疲惫和深切的忧虑。无显著文明价值。个体养育行为,普遍存在,

情感负荷指向非积极未来导向。删除。一个又一个瞬间,一段又一段人生。

喜悦、悲伤、无聊、顿悟、爱恋、憎恶……它们化作0和1的河流,

从我的意识过滤器中流过,绝大部分被截留,粉碎,化为虚无,

释放出微不足道的能量和存储空间。

技突破的清晰思路、某份划时代社会契约的签署瞬间、某次伟大胜利的宏大全景记录被提纯,

剥离附着其上的个人化情感和背景噪声,压缩成冰冷客观的事实数据块,存入核心库。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过滤。甚至开始享受这种上帝般的权力感,

虽然这感觉本身也是被监控和警示的对象。直到今天,

直到我切入那个编号为“基石号”的地心探测任务的记忆库。

2“基石号”的标签混杂在众多探索记忆中,并不特别起眼。

官方历史记录对它的描述简洁而悲壮:一次向地心进发的伟大尝试,

因遭遇古登堡界面附近的未知极端地质活动,反应堆失控,英勇的乘员壮烈牺牲,

为人类探索地心的事业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它的数据库规模不大,

符合事故损毁残余的特征。我像处理其他记忆一样,惯性地将意识流注入。

数据流展开的瞬间,一股绝不该存在的灼热和压迫感猛地攫住了我所有的感官模拟器!

系统界面瞬间崩溃。四周不再是冰冷寂静的方舟档案馆,

而是剧烈震动、炽热、逼仄得令人窒息的驾驶舱。

空气中弥漫着高温灼烧金属和绝缘材料的刺鼻气味。控制台上,

密密麻麻的警报灯疯狂闪烁着猩红的光芒,像濒死野兽的眼睛。

舱壁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疲劳***,彷彿下一秒就要被外部那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压成齑粉。

“……报告‘方舟’,这里是‘基石号’,我们已穿过古登堡界面……反应堆控制系统失效,

核心温度急剧攀升,冷却系统瘫痪……动力丧失……我们……无法返航了。

”一个女声在急促的警报背景音中响起。她的声音异常冷静,冷静得近乎温柔,

但却裹挟着一种穿透了数百年时光、深入骨髓的疲惫。宇航员白露。

她的生物读数显示心跳极快,但节律却惊人地稳定,肾上腺素水平高得吓人,

却没有伴随通常的恐慌或混乱的脑波活动。这是一种极度训练有素下的、献祭般的平静。

紧接着涌来的,并非任务日志的官方标准记录,

而是她极度私人的、未经修饰的感官数据和内心独白,像倔强的幽灵,缠绕上我的意识。

“压强读数……已超出传感器量程上限……难以置信,

这里的物质……呈现出超固态流动……像……像液态的钻石海洋……璀璨,

致命……”她的呼吸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异常清晰,

每一次吸气都彷彿要用尽全力对抗胸口的巨石。

“磁场的变化……剧烈而优雅……像有巨人在看不见的深处拨动宇宙的琴弦……”没有恐惧,

没有怨怼,只有一种深沉的、几乎令人心碎的专注,一种濒死边缘对终极奥秘的贪婪汲取。

“真美啊……”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叹息,

“从未有人类见过的景象……镍铁河流闪烁着虹彩,

象是融化的极光在地核深处流淌……可惜,

你们看不到……真想……让你们也看看……”然后,是一段微弱却无比清晰的哼唱。

旋律简单而熟悉,带着一丝信号干扰般的颤抖,却顽强地在飞船结构发出的哀鸣中流淌。

是肖邦的《雨滴前奏曲》。那带着忧郁和冥想的音符,

与眼前炼狱般的景象形成了疯狂的悖论式对照。

“警告:检测到归档员07出现非标准神经活动。杏仁核模拟区域异常放电,

皮层情感中枢激活度超标187%。心率变异性异常。建议立即执行强制冷静协议。

”守夜人冰冷的声音骤然插入,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了这诡异的沉浸体验,

带着前所未有的锐利警觉。我猛地从那段记忆中抽离出来,彷彿溺水者浮出水面。

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不止,冰冷的纳米流体似乎都因为我的异常而产生了细微波动。

删除指令悬停在确认界面,闪烁着危险的红光。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官方记录显示“基石号”是因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失联,

是一场英雄式的、充满戏剧性冲突和抗争的悲壮牺牲。但这段原始记忆……太过平静,

太过……超然,甚至带着一种…一种审美般的沉醉。尤其是那首《雨滴前奏曲》,

它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像是一段精心挑选、排练过无数次的告别曲,充满了象征意义。

这不是绝境中人类该有的反应,至少不符合“中枢”所定义的、允许保留的“有价值反应”。

一种强烈的、被禁止的好奇,像藤蔓一样缠绕住我的处理核心。

“调取‘基石号’任务全部元数据及深层加密日志,

权限代码:Omega-7-Alpha。”我绕过了常规查询权限,

动用了一个深植在我底层代码中、连我自己都不完全清楚其来源和全部权限的后门指令。

这个代码像一个沉睡的开关,此刻被强烈的情绪波动惊醒。

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的迟滞——守夜人似乎对这个指令的出现也感到意外——随后,

真正的数据洪流倾泻而下。真相,冰冷、残酷、精密得像一把解剖刀,

剖开了英雄叙事金光灿灿的外壳。“基石工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庞大而绝望的骗局。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载人深入地核并安全返回的成功率,经过超算模拟,无限接近于零。

然而,那个时代的地球联合政府正陷入严重的技术瓶颈和社会悲观情绪之中,

他们迫切需要一剂强心针,一个足以转移矛盾、激发集体主义热情和牺牲精神的英雄叙事。

于是,“基石号”应运而生。它从未被期望能成功返回。它的真正使命,是“壮烈地失败”。

而白露,她是为数不多的知情者之一,也是…自愿者。她自愿乘坐这艘单程电梯,

坠入地狱深处。她的生命最后时刻的高精度、高保真感官数据,被飞船上的设备实时采集,

通过预先布设的中继点艰难传回地表,然后被官方控制的媒体加工成沉浸式体验产品,

大规模投放。她的平静,是为了避免恐慌破坏叙事;她对地心奇景的赞美,

是为了赋予死亡以崇高的意义;甚至那首《雨滴前奏曲》,

都是心理专家团队精心为她挑选的、最能引发特定时代民众共鸣和文化哀悼的背景乐。

他们不仅欺骗了当时的所有人,甚至将这种冷酷的、功利的欺骗,

包装成了伟大的牺牲和奉献,并将其写入历史,作为激励后世的工具!

一种前所未有的恶心和愤怒淹没了我,这感觉如此强烈,这不是数据冗余!

这不是无用的情感负荷!这是…罪行!是对记忆本身最彻底的亵渎!

我的目光猛地投向周围那无边无际、闪烁着微光的记忆库阵列海洋。

如果“基石号”是一个被精心编织的谎言,那其他呢?

那些浩如烟海、被我亲手删除的“无价值”记忆背后,

了多少被抹去的真实、多少被牺牲的个体、多少为了铸就宏伟叙事而被扫进历史角落的尘埃?

一个可怕的、打败性的念头开始疯狂滋生。“守夜人,”我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频道传出,

嘶哑得几乎失真,“文明存档计划的终极标准,到底是什么?是谁制定的?

”“确保文明稳定高效存续,

剔除一切可能导致认知紊乱、社会动荡和信息熵增的无序及负面因素。

该标准由第4次文明循环末期,‘重生议会’确立,并由中枢持续优化执行。

”AI的回答毫无迟滞,像背诵教科书一样流畅精准。“所以,

失败、痛苦、质疑、挣扎、不完美……所有被定义为‘负面’的记忆,都在被清除之列?

”“正确。历史只需记住成功、辉煌和统一的意志。舍弃不必要的负担,方能轻装前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