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菜堆成山运不动,我似乎摸到了门道
“小伙子,可算来了!”
王阿姨拉着我,指着菜堆,“张大叔的青菜20斤,李婶的萝卜15斤,刘大爷的土豆10斤,还有我的豆腐15斤,都交给你了!
规矩还一样,卖完先给本金,提成三成。”
我盯着堆成小山的菜,瞬间慌了——昨天只卖10斤豆腐,用泡沫箱就能装;今天40多斤菜加豆腐,泡沫箱塞不下,我总不能抱着菜跑吧?
正发愁,眼角瞥见菜市场门口的收废品大爷,他身边停着辆旧三轮车,车斗锈迹斑斑,车把歪着,却看着结实。
我跑过去,语气有点急:“大爷,我租您的三轮车用一天,给您10块钱行不行?
就拉点菜,不乱跑。”
大爷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菜堆,摆了摆手:“不用给钱,你昨天帮王婶卖豆腐,我看见了,实在。
车你用,晚上给我送回来就行,别摔着。”
我又惊又喜,推着三轮车去装菜——青菜放前面,洒了点水,绿油油的;萝卜摆中间,挑最大的放上面;豆腐垫着湿毛巾,放在最后,怕压坏。
车把歪,我得用劲扶着,没走多远,手心就出了汗,胳膊酸了,可心里热乎——这不是一辆破三轮车,是我从“帮1个人”到“帮一群人”的机会。
到了小区门口,新的麻烦又来了:菜太多,堆在地上像乱草,没人愿意停下来看。
我蹲在地上,突然想起王阿姨给豆腐垫湿毛巾的法子,赶紧去小卖部借了瓢,往青菜叶子上洒水——蔫了的青菜,洒完水慢慢挺起来,绿油油的,透着新鲜。
然后,我没像昨天那样瞎吆喝,而是跑去找昨天买豆腐的张阿姨——她住3号楼2单元,昨天跟我说“下次买菜还找你”。
我跑到楼下,仰着脖子喊:“张阿姨!
我今天带了新鲜青菜和萝卜,您要不要?
我给您送上去!”
阿姨探出头,笑着说:“要!
给我来2斤青菜,1斤萝卜,再要1斤豆腐。”
我赶紧跑回摊位,称好装袋,拎着往楼上跑——爬二楼时喘得不行,却没放下手里的菜,知道这不是“送菜”,是“让老客户帮你带新客户”。
果然,张阿姨开门接菜时,对门的邻居探出头:“这菜看着挺新鲜,小伙子,给我也来2斤青菜!”
就这么着,靠着老客户的介绍,我打开了局面。
可卖着卖着,又遇着新问题:有人买青菜,嫌萝卜占地方;有人买豆腐,说“单独买太麻烦”。
我灵机一动,试着说:“阿姨,您买1斤豆腐,搭1斤青菜吧,豆腐炒青菜,正好一顿饭,我算您便宜点,4块5就行(单买是3+1.5=4.5,没真便宜,但让她觉得“搭着买方便”)。”
没想到,这招特别管用——买豆腐的搭青菜,买青菜的搭萝卜,原本零散的菜,成了“一顿饭的搭配”,卖得飞快。
到中午,40多斤菜和豆腐全卖完了,连刘大爷的土豆都没剩。
晚上算账时,张大叔、李婶他们围着我,手里攥着钱,笑得合不拢嘴。
张大叔的青菜卖了30块,给我12块提成;李婶的萝卜卖了18块,给我5块4;王阿姨的豆腐卖了45块,给我13块5;刘大爷的土豆卖了13块,给我3块9。
总共34块8,比昨天的7块2,翻了近5倍。
我捏着钱,心里却没想着“赚了多少”,而是想起收废品大爷的三轮车,想起张阿姨的介绍,想起“搭着卖”的法子。
回到出租屋,我在笔记本上写下:1. 批量赚钱的机会,藏在“帮一群人解决连环麻烦”里——老乡们的麻烦是“菜卖不完”,客户的麻烦是“买不齐新鲜菜”,我的机会就是把这两个麻烦连起来。
2. 借别人的力,比自己硬扛管用——收废品大爷的三轮车,张阿姨的介绍,这些“人情”比花钱租来的资源更靠谱,也更能帮你打开局面。
3. 小生意的“巧劲”:不是“卖得多便宜”,是“帮客户省多少事”——搭着卖不是为了多赚,是帮客户“少跑一趟、少挑一次”,方便了,自然买得多。
第三天一早,我推着擦干净的三轮车去找收废品大爷,给他带了2斤青菜:“大爷,谢谢您的车,这青菜您拿着,新鲜的。”
大爷摆摆手,却指了指远处的一辆旧板车:“那车也没人用,你要是菜多,一起推走,不用谢。”
我看着那辆板车,又看了看菜市场里等着我的老乡,突然明白:白手起家不是“一个人往前冲”,是你帮别人,别人帮你,慢慢攒起的“人情”和“信任”,会推着你往前走——这比任何技巧、任何本钱,都更像能扛事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