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茶馆经济学
林小驰送完了晚高峰的最后一单,鬼使神差地,电动车又停在了老陈茶馆的门口。
店里的灯己经亮了,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在湿润的地面上投下一小片暖意。
老陈正坐在老位置上,就着一碟花生米,听着那台旧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曲。
看到林小驰推门进来,他一点也不意外,只是用下巴点了点对面的空位。
“陈伯。”
林小驰打了个招呼,坐下。
他肚子里有一堆问题,却不知从何问起。
老陈关了收音机,店里瞬间安静下来。
“想明白了?”
他问得没头没尾。
林小驰老实地摇头:“没有。
就是想问问您,昨天说的……看路和看K线,到底怎么回事?”
他终究还是按捺不住那份被勾起的好奇心。
老陈没首接回答,反而问道:“你今天送餐,路过建设路和人民路交叉口,那边是不是又在围挡施工?”
林小驰一愣,随即点头:“对,好像是在铺什么管道,堵得很,我绕道解放路才过去。”
这是他每天工作的基本功,对城市的交通动态了如指掌。
“嗯。”
老陈抿了口茶,“那你觉得,这施工要多久?”
“看那架势,没个把星期完不了。”
“那你这一个星期,送那片区的单子,会怎么规划路线?”
“肯定提前绕开啊,或者走旁边的小巷子,虽然窄点,但比堵死强。”
林小驰脱口而出,这是他的本能。
“你看。”
老陈放下茶杯,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这就是你的本事。
你看到了‘施工’这个信息,判断出它会持续造成‘拥堵’,然后立刻做出‘绕行’的决策,寻找‘替代路线’。
这整个过程,和你口中那些玩股票的人,做的事情,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林小驰怔住了,大脑飞速运转。
施工=利空?
拥堵=股价下跌?
绕行=调仓换股?
这个粗糙的类比,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他脑中混沌的一角。
“您是说……股市里,也有‘施工’和‘拥堵’?”
他试探着问。
“叫法不同而己。”
老陈终于开始切入正题,“他们管这叫‘系统性风险’、‘行业利空’、‘技术性回调’。
但归根到底,就是路上出现了障碍,车流不通了。
大部分人,就像那些被堵在路中间的车,只知道抱怨,或者麻木等待。
而少数人,像你一样,会选择提前观察,及时绕开。”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所以,技术?
图形?
那都是地图,是后视镜。
真正关键的是路况本身,是开车的人心。
我管这叫——‘市场情绪论’。”
市场情绪论?
一个全新的名词,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什么是市场情绪?”
林小驰追问,身体不自觉地前倾。
“很简单,就是路上所有司机的集体心情。”
老陈用他那套独特的比喻系统解释道,“施工公告刚出来时,大家是‘焦虑’,开始寻找出路;等到真的堵死了,就变成‘恐慌’,有人拼命按喇叭,有人想违规掉头;等到施工结束,道路畅通,大家又变得‘乐观’,一脚油门恨不得飞起来。”
“股市也一样。
一个消息出来,市场会先‘焦虑’震荡;坏消息证实,就是‘恐慌’抛售;跌到底了,没人敢买了,就是‘绝望’;等到利好出现,又开始‘怀疑’、‘乐观’,最后疯狂追高。
周而复始。”
林小驰听得入神。
老陈的话剥去了金融术语神秘的外衣,将那个高高在上的世界,拉回到了他熟悉的、充满烟火气的街道上。
“那……怎么判断市场现在是哪种情绪?”
他抓住了关键。
“用你的眼睛和耳朵。”
老陈指了指他的脑袋,“你送外卖,不就是最好的调研员?
写字楼订单爆满,是不是说明公司业务忙,经济活跃?
高端小区的外卖单子从大鱼大肉变成轻食沙拉,是不是消费降级的迹象?
工地旁边的快餐店订单量猛增,是不是基建又在发力?”
林小驰恍然大悟!
他每天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接触的就是最真实、最一线经济脉动。
这些他曾经视而不见的信息,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所以,您不看K线图?”
“看,但只是参考。”
老陈淡淡道,“K线只告诉你过去发生了‘拥堵’,但我的‘情绪论’,要判断的是前面‘会不会施工’,‘会堵多久’。
这才是能让你提前绕开,或者趁别人恐慌时抄近道的关键。”
窗外,华灯初上,金融街的高楼灯火通明,像一座座镶嵌着宝石的堡垒。
林小驰第一次觉得,那些冰冷的玻璃幕墙之后翻滚的数字洪流,似乎有了一丝可以理解的脉络。
老陈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这棵苗子己经开始吸收养分了。
他挥了挥手,像是打发人,又像是布置作业:“行了,今天到这。
回去想想,你明天送外卖的时候,除了看路,还能看到些什么。”
林小驰站起身,郑重地向老陈鞠了一躬:“谢谢陈伯!”
这一次,他走出茶馆时,脚步沉稳而有力。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片璀璨的金融区,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
那个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有些排斥的资本世界,此刻,向他敞开了一扇用生活常识就能叩响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