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唯一途径
不少官员的慷慨陈词卡在了喉咙里,下意识地循声望去。
只见跪在朱允炆侧后方的皇孙朱允熥,身体剧烈地摇晃了一下,脸色苍白得如同他身上穿的孝服。
他一只手死死捂住自己的嘴,另一只手无力地撑在地上,额头瞬间布满细密的冷汗,整个人像是下一瞬就要虚脱晕倒。
他挣扎着,似乎想强忍住,但喉咙里发出的痛苦呜咽声却越来越明显。
“允熥?”
龙椅上,朱元璋空洞的目光终于波动了一下,沙哑地开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询问。
“皇…皇祖父……”朱允熥抬起头,眼神涣散,气息微弱,断断续续地说道:“孙儿…孙儿忽感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恐…恐是悲伤过度…又…又听闻诸位大臣议论国本,心绪激荡…实在…实在支撑不住…求皇祖父允准…允准孙儿暂歇…”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几乎微不可闻,身体软软地就要往旁边倒去。
这番表演,七分是真实的生理不适(穿越后遗症+环境压抑),三分是超水平发挥的急智。
落在众人眼里,活脱脱就是一个身体孱弱、性格怯懦、受不得大场面***的少年,被这丧父之痛和朝堂风雨彻底击垮了的模样。
几位离得近的宗室长辈皱了皱眉。
官员队列里,隐约传来几声极轻的嗤笑,那是一种毫不掩饰的轻蔑。
就连跪在前面的朱允炆,也微微侧过头,投来一瞥,那眼神复杂难明,似乎有同情,有担忧,但深处,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竞争对手。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似乎要穿透他的皮肉,首看到心里去。
良久,他才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倦意:“既是身子不适,便先回去歇着吧。
传个太医瞧瞧。”
“谢…谢皇祖父…”朱允熥如同听到大赦,在两个低着头、脚步飞快的小太监搀扶下,几乎是脚不沾地地“飘”出了那令人窒息的大殿。
首到走出很远,身后那令人头皮发麻的哭嚎和劝进声再次响起,并且似乎因为少了一个“碍眼”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热烈时,朱允熥才敢悄悄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殿外微凉的空气。
后背的孝服,早己被冷汗浸透,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一片冰凉。
……接下来的几天,朱允熥严格贯彻了“病重”的人设。
他把自己关在东宫属于那个偏僻角落里,除了每日必须去的灵前磕头(专挑人少的时候去,并且每次都表现得弱不禁风,需要人搀扶),其余时间一律不见任何人。
太医来看过,只说是“悲恸过甚,五内郁结,需静养”,开了几副安神补气的药。
药,他自然是倒了。
但“静养”,他执行得一丝不苟。
这具身体的继母吕氏和兄长朱允炆来看过他一次,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和哀戚。
吕氏摸着他的额头,说着“我儿要好生将养,莫要再添乱”的话,语气温柔,眼神深处却是一片疏离。
朱允炆则红着眼眶,握着他的手,说了些“兄弟同心”的场面话。
朱允熥只是垂着眼睑,用细若游丝的声音应对,扮演着一个彻底被击垮了的懦弱少年。
他看得出,他们并非真心关切,更多的是一种确认,确认这个原本就无足轻重的“嫡次子”确实彻底退出了争夺,不会再构成任何麻烦。
他们放心地走了。
也好。
这正是他想要的。
无人打扰的深宫小院,仿佛成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只有偶尔从灵堂那边随风隐约传来的哭声和钟磬声,提醒着他此刻身处何时何地。
他需要思考,需要计划。
穿越者的优势是什么?
是超越时代的知识和眼界。
但空有知识毫无用处。
在这皇权至上、人命如草芥的深宫,在没有足够力量自保之前,任何超前的举动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玻璃?
肥皂?
水泥?
这些穿越者发家致富的标配,此刻在他眼里,非但不是阶梯,反而是催命符。
一旦拿出来,如何解释来源?
凭什么保住它们?
只怕第一个找他麻烦的,就是他那两位“至亲”!
力量。
必须拥有自己的力量。
一种能让人忌惮,或者说,能让那位洪武大帝看重、觉得他有“大用”而非“威胁”的力量。
什么是当前大明最需要的力量?
北元残余,虎视眈眈!
边患不绝,国无宁日!
军力!
强大的、碾压性的军事力量!
他的专业,材料学,能为此做什么?
高炉!
改进炼铁技术,得到更强、更多的钢铁!
更好的刀剑,更坚固的铠甲,更耐用的火铳炮管!
火药!
优化配方,提升颗粒化工艺,数倍甚至十数倍地增加爆炸威力!
枪械!
跨越式地设计出哪怕是最原始的燧发枪,也能对现在的明军火器形成代差优势!
还有……水泥!
快速修筑边墙堡垒,节省民力,稳固防线!
一个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飞速碰撞,组合成一条清晰的道路。
搞军事科技!
这才是能在老朱手下安身立命,甚至逆转命运的唯一途径!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他如今只是个无人问津、近乎被软禁的皇孙。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连出这东宫都难如登天,去哪里搞材料搞实验?
他只能在有限的条件里想办法。
他开始有意识地“闲逛”,目光扫过宫殿的屋檐(琉璃瓦),打量院子里砌鱼池的石头(石灰岩?
),甚至偷偷捡起几块太监们用来烧暖炕的“石炭”(煤?
),仔细辨认。
他还以“病中烦闷,需些闲书杂解分散心神”为由,让身边唯一那个看起来有点憨笨、名叫“小柱子”的小太监,去宫里收罗旧书的内府库房,找些“讲工匠技艺”、“地方物产志”、“丹炉金石”之类的杂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