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年轮

纸间年轮

作者: 梦在三楼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纸间年轮大神“梦在三楼”将苏晓林舟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纸间年轮》是大家非常喜欢的男生生活小作者是有名的网络作者梦在三主角是林舟,苏晓,青小说情节跌宕起前励志后苏非常的精内容主要讲述了纸间年轮

2025-10-22 04:29:05

第一章 归雁与旧卷青石板镇的雨,总带着股潮湿的墨香。

林舟背着褪色的帆布包站在 “林记书坊” 门口时,檐角的铜铃正被风撞得叮当作响。

木门上的漆皮剥落,露出底下暗红的木头纹理,像极了爷爷手背上暴起的青筋。三个月前,

他还是省文物修复中心最年轻的技术骨干,手里摸的是宋版《伤寒论》,

眼前晃的是博物馆的聚光灯;可现在,他口袋里揣着的离职申请,

纸页都被手指捏得发皱 —— 就因为那本清代《百花图册》,他为了赶在展览前完工,

用了新型合成胶水,结果画面边缘晕开一圈浅白,被网友拍下来骂 “毛头小子毁文物”,

连带着中心的声誉都受了损。“小林回来啦?” 隔壁裁缝铺的张婶探出头,

手里还捏着半截红线,“你爷爷走的时候,最惦记的就是你。”林舟点点头,

喉结动了动没说话。爷爷是去年冬天走的,走的时候还攥着他小时候用的那支竹制修复镊子,

说 “书坊得有人守着”。可那时候他正忙着在城里闯名头,连最后一面都没赶上。推开门,

一股混合着樟木、旧纸和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书架从地面堆到天花板,

上面塞满了线装书、民国期刊,甚至还有几本泛黄的连环画。

窗台上的紫砂茶壶结着厚厚的茶垢,旁边放着爷爷的老花镜,

镜片上还沾着一点浆糊 —— 那是他修复古籍时常用的天然浆糊,用面粉和明矾熬的,

不像城里的胶水,总带着股化学味。林舟沿着书架慢慢走,手指拂过书脊,

突然触到一个冰凉的东西。是书架最底层的一个樟木箱,锁是黄铜的,

上面刻着 “守拙” 两个字,是爷爷的笔迹。他掏出钥匙 —— 爷爷去世后,

居委会转给他的,说这是书坊里唯一锁着的东西 —— 插进锁孔,“咔嗒” 一声,

箱子开了。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本线装书,封面是深蓝色的绫锦,

边角已经磨损,书脊上用小楷写着 “青溪木作考”。他小心翼翼地翻开,

纸页是泛黄的桑皮纸,摸起来像绸缎一样柔软,可没翻几页,

心就沉了下去 —— 书里有好几处虫蛀的孔洞,还有几页沾了水渍,字迹都晕染开了,

最严重的是最后几页,纸页脆得像薯片,一碰就掉渣。“这是…… 明代的书?

” 林舟的心跳快了几分。他在中心见过不少古籍,桑皮纸、绫锦封面,还有书里的字体,

是典型的明代馆阁体,而且 “青溪” 是青石板镇的旧称,

“木作” 应该是指当地的木构技艺。他爷爷以前总说,

青石板镇以前有很多明清时候的老房子,梁上雕着花,窗棂刻着纹,

可惜这些年拆的拆、改的改,没剩几座了。正翻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接着是一张粉色的宣传单被塞了进来,落在地上。林舟捡起来一看,

上面印着 “青石板镇商业综合体项目”,配着高楼大厦的效果图,

下面一行小字格外刺眼:“老街区拆迁范围:东至迎春路,西至青溪巷含林记书坊”。

他猛地站起身,冲到门口。公告栏上贴着一模一样的宣传单,旁边围了几个老人,

正唉声叹气。“这老街区拆了,我们住哪儿啊?”“说是给补偿款,可这住了一辈子的地方,

能是钱换得来的?”“听说开发商是外地来的大公司,后台硬得很,

咱们拦不住啊……”林舟攥着那张宣传单,指节泛白。他看着眼前的青石板路,

路两旁的老房子,墙头上冒出的梧桐枝桠,

突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书坊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是装着咱们小镇记忆的盒子。

” 要是这盒子没了,那本《青溪木作考》,还有那些老房子的故事,不就都没了吗?

回到书坊,他把《青溪木作考》放在工作台上 —— 那是爷爷留下来的红木工作台,

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划痕,是几十年修复古籍留下的印记。

他找出爷爷的修复工具:竹镊子、马蹄刀、排笔、羊毛刷,还有一小罐没用完的天然浆糊。

浆糊已经干了,他倒了点温水进去,慢慢搅开,一股淡淡的麦香飘了出来。“爷爷,

” 林舟轻声说,“我试试,把这本书修好,也把咱们的书坊守住。”他拿起竹镊子,

夹起一张薄如蝉翼的补纸 —— 这是爷爷以前剩下的桑皮纸,

他小心翼翼地对着书里的虫蛀孔洞,比了比大小,然后用排笔蘸了点浆糊,轻轻刷在补纸上。

浆糊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会晕染字迹,少了粘不牢。他屏住呼吸,

手稳得像定住了一样,把补纸贴在孔洞上,然后用羊毛刷轻轻压了压,排出里面的空气。

窗外的雨还在下,铜铃偶尔响一声,工作台的灯光落在纸页上,

林舟看着那些慢慢清晰起来的字迹,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 —— 好像爷爷还在身边,

拍着他的肩膀说 “慢点儿,修书和做人一样,急不得”。第二章 虫蛀的秘密第二天一早,

林舟被一阵敲门声吵醒。他昨晚在工作台上趴了半宿,脸上还沾着点浆糊,

手里攥着那本《青溪木作考》。“请问,这里有《青溪民俗志》吗?” 门外的声音清脆,

带着点学生气。林舟揉了揉眼睛,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个穿浅蓝色连衣裙的女孩,扎着马尾,

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脸上带着点歉意:“不好意思,我是镇小学的语文老师,叫苏晓。

想找本讲咱们小镇历史的书,给学生上乡土课用。”“进来吧。” 林舟侧身让她进来,

“《青溪民俗志》应该在第二个书架上,你自己找找。”苏晓走进来,

眼睛一下子亮了:“哇,这么多旧书!我小时候来过一次,那时候你爷爷还在,

给我找过一本《安徒生童话》的连环画。” 她走到书架前,指尖划过书脊,

突然看到工作台上的《青溪木作考》,“这是…… 古籍?”“嗯,明代的,

记载咱们镇的木构技艺。” 林舟把书递过去,“不过虫蛀得厉害,还在修。”苏晓接过书,

小心翼翼地翻着,眼睛越睁越大:“你看这一页!画的是‘青溪戏台’的结构图,

柱础、斗拱、飞檐,都画得清清楚楚!我上周带学生去看青溪戏台,戏台的柱子都裂了,

听说也要拆了建商场。”林舟的心猛地一跳:“你说这书里的木构图纸,

能不能证明老街区是文化遗产?要是能的话,说不定就不用拆了。”“应该可以吧!

” 苏晓激动地说,“我之前在网上查过,要是地方建筑有古籍记载,又有历史价值,

就能申请文化保护。不过得先把这本书修复好,还要请专家鉴定,证明它的真实性。

”可问题来了 —— 修复这本书,需要更多的材料。现在用的桑皮纸是爷爷以前剩下的,

没几张了,而且天然浆糊也快用完了,小镇上的文具店只有打印纸和固体胶,

根本满足不了古籍修复的要求。他昨天在网上查过,专业的修复材料店在省城,

桑皮纸要按张买,一张就要几十块,

还有天然浆糊的原料 —— 最好的面粉是当年的新麦磨的,明矾要无杂质的,算下来,

光材料钱就要几千块,他现在口袋里只有离职时发的半个月工资,根本不够。“材料的事,

我或许能帮上忙。” 苏晓突然说,“我外婆住在镇东头的山脚下,家里种了几棵桑树,

她说桑树皮能做纸。还有面粉,我妈在粮站工作,能弄到新麦磨的面粉。”林舟看着她,

心里暖了一下:“真的吗?那太麻烦你了。”“不麻烦!” 苏晓笑着说,“这不仅是帮你,

也是帮咱们小镇保住老房子。我下午没课,带你去外婆家摘桑树皮。”下午,

苏晓骑着电动车,载着林舟往山脚下走。山路是土的,坑坑洼洼,电动车颠得厉害,

苏晓的马尾辫在风里晃着,嘴里还哼着歌:“青石板路长又长,

梧桐树下是我家……”“这是咱们镇的民谣吗?” 林舟问。“是啊,我小时候外婆教我的。

” 苏晓说,“以前老街区热闹得很,逢年过节,青溪戏台上会演越剧,

巷子里卖糖画、捏面人的,现在都没人做了。”到了苏晓外婆家,院子里果然种着几棵桑树,

叶子绿油油的,树干粗壮。苏晓的外婆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听说他们要桑树皮做纸,

笑着说:“你们年轻人还懂这个?我年轻的时候,村里的女人都用桑树皮做纸,写家书用。

”老太太拿来一把锋利的小刀,教他们怎么剥桑树皮:“要选三年以上的树,

树皮要剥外层的老皮,留着内层的嫩皮,不然树会枯死。” 林舟跟着学,

手指被树皮划了道小口子,老太太赶紧拿来创可贴,一边贴一边说:“小伙子细皮嫩肉的,

没干过农活吧?修书是个细活,可比剥树皮难多了。”林舟点点头:“是啊,

我爷爷以前总说,修书要‘心细如发,手稳如秤’。”剥完桑树皮,

他们又去粮站买了新麦面粉,苏晓的妈妈还多给了他们一袋明矾,

说:“你们是为了保老街区,这点东西不算啥。”回到书坊,林舟和苏晓开始处理桑树皮。

先把树皮泡在温水里,泡软了之后,用马蹄刀刮掉外面的粗皮,留下里面的韧皮,

然后切成小段,放进锅里煮,加了点碱,去掉树皮的胶质。煮了两个小时,树皮变得软软的,

林舟把它们捞出来,放在石臼里捣 —— 这是最累的活,要把树皮捣成纸浆,捣得越细,

纸越光滑。苏晓也过来帮忙,两人轮流捣,胳膊都酸了,

石臼里的树皮慢慢变成了白色的纸浆,像浓稠的牛奶。“没想到做纸这么麻烦。

” 苏晓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以前我总觉得纸是超市里随手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才知道,

一张纸里藏着这么多功夫。”“古籍修复也是这样。” 林舟说,“有时候修复一页纸,

要花好几天,得慢慢等浆糊干,慢慢调整补纸的位置,急不得。就像咱们小镇的老房子,

要是拆了,再想建起来,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苏晓点点头,突然指着纸浆说:“你看,

这里有根小树枝!” 林舟赶紧跳出来,心里有点感动 —— 苏晓虽然不懂修复,

但比谁都认真。把纸浆倒进抄纸帘里,沥干水分,然后放在阳光下晒。

看着一张张粗糙却带着草木香气的桑皮纸慢慢成型,林舟突然觉得,

希望好像也跟着这些纸一起,慢慢长出来了。可就在这时,书坊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

居高临下地看着林舟:“你是林记书坊的负责人?我是商业综合体项目的负责人,姓陈。

这是拆迁补偿协议,你看看,签字的话,下周就能拿到补偿款。”林舟接过协议,翻了几页,

补偿款给的不少,可下面写着 “一周内清空房屋,逾期将强制拆除”。

他把协议推回去:“我不拆。这书坊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而且老街区有文化价值,不能拆。

”男人笑了笑,眼神里带着点轻蔑:“文化价值?能当饭吃吗?小伙子,别太天真了,

这项目是定下来的,你拦不住。” 说完,他把协议放在书架上,转身走了,

门 “砰” 地一声关上,震得书架上的书掉下来几本。苏晓捡起书,

皱着眉头说:“这人也太过分了!不过…… 他好像是我高中同学,叫陈默,

以前也是青石板镇的,后来去城里读大学了,没想到现在回来搞拆迁。”林舟看着那张协议,

心里有点沉 —— 陈默的话虽然难听,但他知道,开发商有钱有势,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