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春天来得特别迟,已是四月,江州的空气里还裹着料峭的寒意。
我,陈默,在一家名为“点墨”的小型广告设计公司做了两年平面设计。
日子像复印机里出来的纸,一张接一张,内容雷同,唯有窗外不停飘散的梧桐絮提醒着时光的流动。
那个改变我一生的加班夜,我为“清溪”茶馆的宣传册做最后校对。
凌晨一点,办公室只剩我一人,电脑蓝光刺得眼睛生疼。
窗外的城市已经沉睡,只剩下路灯在薄雾中晕开一团团昏黄。
正当我揉着太阳穴,试图驱散连日加班的疲惫时,手机屏幕突兀地亮了起来——一条微信好友申请。
“林姨介绍的,关于设计稿的事。”
头像是个捧着陶罐的姑娘,站在一家茶馆门口,眉眼清淡如水墨画,身后是月白色的墙和探出头来的绿萝。
我迟疑片刻,点了通过。
“我是苏念,‘清溪’的茶艺师。”
消息很快跳出来,伴随着一张色彩对比图,“宣传册打样出来了,但封面这个靛蓝和店里墙面的月白色差有点大,林姨怕微信里说不清,让我直接联系您看看。”
“现在说?”
我回了三个字,带着一丝被打扰的不耐。
“您若方便的话。”
她回得很快,接着发来一段语音。
我点开,背景有隐约的流水声和轻柔的古琴音,她的声音清润温和,像春夜里微凉的风:“陈先生,您好。
主要是颜色的感觉不对,我们茶馆的墙面是那种‘雨过天晴’的颜色,最好能衬出店里那株绿萝的影子。
现在的蓝色显得有些沉了。”
“雨过天晴?”
我敲着键盘,对这种过于文学化的描述感到棘手。
“嗯,就是一种很微妙的蓝,带着一点点灰和白,像是刚放晴的天空,清澈又安静。”
她耐心解释,又发来几张不同光线下的茶馆墙面照片,“不同时间,光线不同,颜色感觉也不一样。
可能的话,我想当面跟您沟通一下细节?”
为这捉摸不定的“雨过天晴”,我周六上午特意去了趟“清溪”。
茶馆藏在云川老城一条窄巷深处,巷子口有棵巨大的梧桐树,飞絮正盛。
茶馆是典型的旧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