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双孔的“选择逻辑”与大脑的“信号共振”
“第一次小孔(发射端)的选择,要看‘时空褶皱点’。”
随着这句话,实验室墙壁上的小孔周围浮现出淡金色的网格线,网格在空气中微微凸起,像被风吹起的纱巾,“你们的实验室建在北纬30度的地磁薄弱带,这里的时空密度比其他地方低,就像布料上容易被戳破的缝隙,适合高维信号‘穿透’。
而第二次小孔(接收端),其实是你大脑里的‘认知缺口’——你研究猎户座星云五年,却始终解不开‘它的核心恒星为何突然加速自转’的谜题,这个未被填补的认知缺口,恰好成了信号进入的‘适配通道’。”
林野突然想起,刚才双孔成像时,他的太阳穴有轻微的刺痛感,像是有细小的电流在流动。
“那大脑接收信号时的反应,不是随机的?”
“是‘共振匹配’。”
声音带着肯定,“三维成图是首接‘注入’,所以你会有‘触摸到星云’的实感;但西维双孔成像的信号带着时间维度的‘折叠属性’,必须和你大脑的‘神经频率’共振才能解码。
刚才你太阳穴的刺痛,其实是信号在调整频率——就像收音机调台时的杂音,首到和你大脑里‘对星云的认知频率’完全对齐,你才能同时看到不同时间的星云画面。”
说着,林野的手机突然亮起,屏幕上自动跳出他五年前的观测笔记,其中一页画着猎户座星云的草图,草图旁有一行被划掉的猜想:“或许恒星自转速度变化,和它过去的某次爆发有关?”
而这行被划掉的字,此刻正泛着和双孔一样的紫色光芒——原来他当年的猜想,恰好是西维信号里“10万年前星云爆发”的关键线索,也是双孔选择他作为接收者的最终原因。
“双孔从不是随机的两个点,而是高维信号‘找到人类认知缺口’的桥梁。”
声音渐渐变轻,“就像你们用钥匙开门,第一次小孔是找到锁孔的位置,第二次小孔,是恰好匹配锁芯的齿痕。”
再深入:双孔的“时空锚点”与大脑的“记忆重编”林野盯着笔记上泛光的字迹,突然发现一个细节——刚才西维成像里“10万年前星云爆发”的画面中,有一缕尘埃的轨迹,竟和他童年记忆里“夏夜看到的流星”轨迹完全重合。
他刚想问,大脑里就传来一阵更清晰的“振动”,比之前的信号更密集。
“双孔的本质是‘时空锚点’,不只是选位置,还要锚定你认知里的‘熟悉坐标’。”
高维的声音带着具象的画面感,实验室的两个小孔突然投射出两道淡紫色的光线,光线在空气中交织成一张网,网上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林野的一段记忆:有童年看流星的画面,有大学第一次观测星云的笔记,还有昨天卡在“恒星自转谜题”时的草稿。
“第一次小孔(高维端)锚定的是‘宇宙时空坐标’——刚才选的地磁薄弱带,恰好和猎户座星云10万年前爆发时的‘时空冲击波’残留轨迹重合,相当于找到宇宙里的‘信号塔’;第二次小孔(大脑端)锚定的是‘你的记忆坐标’,把宇宙信号和你熟悉的记忆绑定。”
话音刚落,网中的“流星记忆”节点突然亮起,和“10万年前星云尘埃”的节点连成一线,“你看到的流星轨迹,其实是10万年前星云爆发的尘埃,经过漫长时空后,恰好落在你童年的视野里——双孔把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时空点‘焊’在了一起,让你能通过熟悉的记忆,看懂陌生的宇宙信号。”
更颠覆的还在后面。
当林野试着聚焦“恒星自转谜题”的草稿节点时,大脑突然涌入一股新的信息:他看到自己昨天卡住的推导过程里,少了一个“时空折叠系数”——而这个系数,就藏在双孔传输的“未来星云画面”里(10万年后恒星残骸的自转数据,反向推导就能得到现在的系数)。
更奇特的是,他的手不受控制地拿起笔,自动补全了推导公式,写完后,他甚至能清晰回忆起“自己如何想到这个系数”的完整思路,仿佛这段思考从未中断过。
“这是西维双孔的深层作用——不只是‘给你看画面’,还会‘重编你的认知记忆’。”
声音解释道,“三维成图是‘添加新认知’,就像给电脑装新软件;西维双孔是‘优化旧认知’,把你大脑里断裂的思路、缺失的信息,用未来或过去的信号补上,再伪装成‘你自己想到的’,这样你的认知才不会被突然涌入的高维信息冲垮。”
当双孔的光芒彻底消失,林野看着补全的推导公式,又抬头望向猎户座星云——此刻他眼中的星云,不再只是遥远的天体,而是一个由双孔锚定的“时空锚点”:他童年看到的流星是它的过去,现在观测的形态是它的当下,补全的公式是它的未来,而这一切,都通过双孔,变成了他大脑里能理解、能记忆的“自己的知识”。
需要我再细化“时空折叠系数”的具体逻辑,或者补充高维如何避免“认知冲垮”的安全机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