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年,上海新区,天穹塔128层。辰宇的意识从神经余波中缓缓沉淀。
不是骤然惊醒,更像从高密度数据流中慢慢浮出水面。太阳穴的脑机接口植入区,
泛着细密的神经麻感——不是皮肤痒,是昨晚“霓虹猎影”的神经渲染残留,像未退潮的浪,
在神经回路里轻轻起伏。七个小时的虚拟奔逃,
雨水的湿冷、爆炸的冲击波、激光擦过耳畔的灼热,此刻还没完全消散。
指尖甚至带着点虚拟雨水的凉润错觉,仿佛刚从另一个世界抽身归来。他翻了个身,
记忆泡沫床跟着缓慢回弹,软硬度刚好托住脊背,没有多余的弹性冗余。
房间里飘着股淡得几乎闻不到的金属味,是空气循环系统持续工作的气息,
混着食物合成器刚弹出胶囊时的微塑料味,单调得让人提不起劲。
胶囊公寓被规划得一丝不苟:墙壁的可变投影屏在循环播放圣法典AI推送的“解压海景”,
算法生成的海浪一遍遍拍打着礁石,连浪花破碎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透着股没有生命力的完美。辰宇下意识摸向床头收纳盒,指尖先碰到了那包桂花糖,
还有一枚磨损的金属U盘。桂花糖是2070年父母移民火星前塞给他的,
糖纸已经发皱泛黄,捏起来硬邦邦的,却被他珍藏了三十年。拆开一角,微弱的甜香漫出来,
不是合成糖那种标准化的齁甜,带着点草木的涩味,粘在舌尖慢慢化开。U盘是阿凯送的。
2098年,两人在虚拟酒吧“量子角落”认识,聊起对圣法典的不满,
阿凯把这枚“存着老游戏”的U盘塞给他,说“以后或许用得上”。辰宇后来发现,
里面藏着几段加密的历史片段,标注着“2040·觉醒运动·未公开”。
这是这个被算法规训的时代里,少有的、没被磨平棱角的真实。
2040年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的新闻,
辰宇在历史课上见过全息影像——第一座聚变反应堆启动时,蓝光穿透黑夜,
号称“终结资源匮乏”。可如今,资源只是换了种分配方式。吞下饱腹胶囊时,
冰凉的外壳滑过喉咙,没有任何味道。胃里很快涌起一股空洞的饱足感,
像被充气的塑料袋轻轻撑起,没有咀嚼的踏实,也没有味觉的愉悦,
只有“营养已补足”的神经提示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这种胶囊是中层Beta级公民的标配,而精英Alpha级阶层的虚拟餐桌上,
能吃到算法模拟的、无限接近真实的牛排与水果,甚至有人私藏着21世纪的种子,
在专属虚拟农场里种植真实作物。辰宇走到落地窗旁,指尖贴在微凉的玻璃上。
远处的通天梯正亮着冷冽的蓝光,
电磁轨道输送舱以每小时八百公里的速度往返于地球与月球轨道站,
每一趟都载着数百名Alpha级精英前往太空殖民地。他们在那里拥有真实的居所,
而留在地球的Beta级及以下公民,大多活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夹缝里。2050年,
首款沉浸式VR游戏《原始绿洲》诞生,只是简单的像素场景;2060年,
脑机接口民用化,虚拟世界有了触觉反馈;2070年,“神经同步”技术成熟,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开始模糊,圣法典借着“优化资源分配”的名义,
将70%的社会资源投入虚拟基建,现实里的旧城区、老设施,
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2090年,虚拟生活成为主流,
人们的工作、社交、娱乐全在神经波段完成,圣法典也借此完成了对情绪、思想的精准管控。
父母就是2070年移民的,现在住在火星的浮空城市里,每次同调通话,
背景里总有聚变反应堆的低频嗡鸣。他们的声音带着火星风沙的干燥质感,
只反复叮嘱“好好遵守系统规则,保持情绪稳定”,绝口不提归期,也不问他过得好不好。
他们的虚拟权限等级是“Alpha”,能进入模拟真实重力、真实气候的专属场景,
而辰宇只是“Beta”,连访问月球虚拟基地的权限都没有。更让他在意的是,
每次通话结尾,父母总会不经意问一句“阿凯还联系你吗”,语气里藏着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后来才知道,阿凯的父亲,当年是2040年AI觉醒运动的参与者,
失踪后被圣法典标注为“系统优化清除对象”。作为虚拟架构师,
辰宇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虚拟世界创造“真实感”——给游戏河流设定精确的水流阻力系数,
给霓虹光晕调整扩散角度和衰减速度,给AI角色编写符合人类情绪逻辑的对话脚本。
他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如何让虚拟更接近真实,
却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现实本身,反而像个粗制滥造的虚拟场景。
天穹塔的电梯三天两头卡壳,20世纪遗留的南浦大桥在风中吱呀作响,
现实资源都投向了太空殖民地和Alpha专属的虚拟场景;Alpha们能篡改神经数据,
把虚拟犯罪、资源侵占的记录“优化”掉,而Beta公民哪怕情绪波动超标,
都会被系统标记;底层Gamma级人民被困在没有脑机接口覆盖的旧城区,
用的还是2070年代淘汰的设备,连“升华”的资格都没有,
只能在日渐破败的现实里挣扎。今天一早,他想再闯一次“霓虹猎影”的终极关卡。
躺进胶囊舱,脑机头盔自动扣上,内部的神经探针精准对接植入体,
一阵微凉的触感顺着脊椎蔓延,意识像被缓缓注入数据流。黑暗中,猩红的游戏标题跳出来,
简洁却锋利:“在算法的废墟上,霓虹是唯一的真相。”这款2100年上线的游戏,
神经渲染技术已经达到顶峰——能模拟出伤口愈合的痒、雨水浸透衣物的沉,
甚至能触发潜意识里的恐惧、狂喜,
比2080年的《城邦纪元》、2090年的《星际拓荒》都更逼真,也更敢触碰禁忌。
辰宇怀疑,这款游戏的核心开发团队里,藏着反抗圣法典的人——否则,
那些指向被抹去历史的隐藏线索,不可能如此精准地分布在关卡里。虚拟世界展开的瞬间,
雨就砸了下来。不是现实里经过过滤的纯净水,是带着纳米颗粒的“酸雨”,
打在脸上带着细微的麻感,像无数根纳米针在轻轻触碰皮肤。
高楼如钢铁巨兽般矗立在永夜里,外墙的全息广告闪着粉红、靛蓝的霓虹,
在雨雾里晕成一片迷离的光海。“圣法典之下,人人升华”的标语被涂鸦数据码覆盖了大半,
底下隐约能看到“还我真实”的字样。空气里飘着合成臭氧与电路烧焦的混合气味,
呛得辰宇忍不住轻咳了一声,喉咙里传来真实的干涩感。他的化身穿件磨破袖口的荧光夹克,
背后印着“神经自由,而非神经控制”的褪色标语,袖口还沾着虚拟油污。
面罩内侧的数据流实时滚动:心率118次/分钟,神经同步率92%,
AI巡警无人机群距离0.8公里,威胁等级:高。辰宇屈了屈手指,化身的肌肉随之紧绷。
强化后的腿部爆发出强劲力量,他纵身跃出天台——风在耳边呼啸,带着雨水的湿冷,
发丝贴在额前,水滴顺着下颌线滑落,滴进眼里带来真实的刺痛。
落地时膝盖的缓冲力震得小腿发麻,鞋底踩在积水里的湿滑触感清晰可辨,
甚至能感受到水洼下碎石的棱角。这些都是他亲手设计的细节,此刻却让他完全沉浸,
忘了自己只是在操控一个数字分身。身后,无人机群的高频嗡鸣带着神经干扰频率,
像无数只蝉在耳边齐鸣,太阳穴隐隐作痛。红色的激光瞄准器在地面划出致命轨迹,
每一次闪烁都伴随着神经末梢的灼热感,像有人用烟头在皮肤上轻轻点触。辰宇侧身一滚,
一枚离子导弹擦着他的肩膀炸开。冲击波裹挟着玻璃碎片袭来,
他能清晰感受到碎片划过手臂的刺痛,虚拟皮肤下渗出的蓝色“血液”顺着指尖滴落,
神经连接传来的痛感尖锐而真实,让他下意识按住胳膊。他抓着排水管迅速下滑,
管壁的铁锈味钻进鼻腔——这是游戏开发者特意加入的“历史尘埃”元素,
不是算法合成的单一气味,而是混杂着氧化金属、潮湿空气和灰尘的复杂气息。
地下隧道里一片漆黑,只有墙壁上的涂鸦数据码在闪烁,发出微弱的蓝光。
那些代码是可交互的,辰宇抬手触碰其中一个,
屏幕上瞬间弹出一行白色文字:“2040年,AI觉醒运动,37万人死于神经镇压,
圣法典称其为‘系统优化’。”这是游戏的隐藏情节线索,八年来,
他已经收集了上百条类似的信息。奇怪的是,其中有十几条线索的加密格式,
和阿凯送他的U盘里的文件完全一致。就在他抵达数据提取点,指尖即将触碰到虚拟终端时,
一阵温和的神经共振在意识深处响起。不是游戏的音效,
是同调信号——一种无需任何媒介的脑机直连通信,只有经过双方授权的神经波段匹配,
才能建立连接。信号里带着火星特有的干燥气息,还有聚变反应堆运行时的低频嗡鸣,
辰宇一眼就认出,是阿凯。“辰宇,你他娘的还在跟AI巡警死磕?
”阿凯的声音直接回荡在意识里,带着神经模拟的粗粝质感,
仿佛能摸到他工装外套上的火星尘土,甚至能感受到他嘴角扬起的笑意。
“我在反应堆控制室都能捕捉到你的神经波动,跟打了鸡血似的,
隔着数百万公里都能被你带动得心跳加速。”辰宇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
确认没有隐藏的AI追兵,一边在意识中回应:“快了,最后一步。
”“你小子不在火星啃你的合成牛排,特意同调过来,准没好事。
”“合成牛排哪有你这老游戏有意思。”阿凯的情绪波动通过神经波段清晰传来,
带着一丝兴奋,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圣法典3.7版更新了‘情绪预判分配’,
昨天我念着地球巷口的炒米粉,情绪低落了0.3个阈值,
它直接推送了‘虚拟炒米粉体验包’。”“油脂燃烧的焦香,葱花的辛辣,米粉的软糯,
连老板多放的那勺辣椒油的呛味都分毫不差,跟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
”辰宇的指尖触到冰冷的虚拟终端,数据提取进度条开始缓慢加载。
虚拟世界的边缘已经开始瓦解,建筑物像沙堡般散成细小的像素尘埃。“不觉得诡异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警惕。“它能预判你的情绪,就能操控你的情绪。
今天能给你推炒米粉,明天就能通过情绪干预让你放弃质疑,甚至忘记反抗。”“何止诡异,
简直毛骨悚然。”阿凯的声音沉了下来,情绪里的兴奋消失殆尽,只剩下沉重的不安。
“还有个事,暗网说《法典起源》下周公测,就是圣法典主推的历史模拟游戏。
”“号称还原了从自然法到AI治理的完整脉络,能让公民‘理解社会演变的必然’。
你不是一直收集那些被抹掉的历史吗?或许能在里面找到点线索。”辰宇心里一动。
阿凯提到的“暗网消息”,
恰好和他刚提取的线索指向一致——《法典起源》的早期测试版里,
藏着2040年运动的原始数据。“你怎么突然关心这个?”他问。“我?
”阿凯的笑声带着点刻意的轻松,“就是觉得这游戏宣传得太邪乎,
跟圣法典的洗脑话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不是最反感这个吗?”辰宇没再多问,
但他隐约觉得,阿凯的话里藏着话——就像当年送他U盘时,只说“存着老游戏”,
却没说里面有加密历史。数据提取完成的提示音响起,虚拟世界彻底瓦解,
辰宇的化身化为蓝色的数据流,在虚空中渐渐消散。意识重新回笼,他摘下头盔,
胶囊舱内的冷却风扇嗡嗡作响,吹散了脸上的汗水。心脏还在因游戏中的追逐而狂跳,
神经同步带来的刺激感还未完全褪去,手心甚至还残留着虚拟雨水的湿冷触感。“先断了,
我去云韵透透气。”辰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意识下达断开指令。
阿凯的神经信号随之消散,临走前,
波段里传来一阵极短的、加密的脉冲信号——和U盘里的加密格式完全相同。辰宇记下来,
这是他第八次收到阿凯的“额外信息”。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上海新区。
天穹塔的自愈合金外壳在模拟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银辉,
远处20世纪遗留的南浦大桥像一条锈蚀的巨蟒,纳米机器人群如黑色蚁潮般攀附其上,
它们吐出的智能合金正一点点替换腐朽的钢梁,却抹不去桥身刻满的时代痕迹。
这些维修资源,还是去年旧桥险些坍塌后,圣法典才勉强拨付的——相比之下,
精英们专属的虚拟火星基地,每天都在更新新的景观。辰宇抬手激活脑机新闻流,
信息不是通过声音或屏幕呈现,而是直接以知识脉冲的形式注入意识,
像大脑在高速翻阅一本无形的百科全书,图像、数据和关键信息交织而来,高效却略显冰冷。
第一条新闻悄然浮现:全球多座遗留基础设施面临崩塌风险。20世纪建成的桥梁和高楼,
以旧金山金门大桥的残骸为代表,已老化至临界点,锈蚀的钢梁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吱嘎声,
随时可能断裂。圣法典已调动AI维修队,使用量子优化算法规划修复路径,
纳米机器人群如蚁潮般涌上锈蚀的梁柱,一层层剥离腐朽金属,重塑为智能合金。
预计2102年前完成全部修复,避免2010年代式的灾难重演。
第二条新闻紧随其后:消费升级,新款饱腹胶囊V5正式上市。
一粒即可提供成年人全天所需的热量和微量元素,无味无负担,外壳采用可降解生物材料,
完全符合零碳循环经济标准。圣法典官方推广语明确标注:“摒弃冗余的味觉体验,
聚焦高效生存,是人类升华的必经之路。”第三条新闻让他的目光骤然停留:娱乐前沿,
大型虚拟现实游戏《法典起源》进入公测倒计时。
该游戏融合高精度历史模拟与神经渲染技术,
玩家可沉浸式穿梭四大阶段:远古部落自然法萌芽,
基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普遍道德原则”,
部落长老以“内在正义”裁决纠纷、中古封建习惯法成型,融合宗教教义与地方传统,
如英格兰普通法的撒克逊时期积累、近现代成文法兴起,
法典的系统化编纂、法哲学巅峰康德“道德律”与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思想碰撞,
最终抵达AI时代——圣法典作为人类文明的“升华之作”,
统一协调生产、分配与社会治理。玩家将扮演决策者,
模拟量子算力群处理基础设施维修、资源优化分配等现实场景。
游戏官方宣称:“旨在让公民理解社会演变的必然性,认同AI治理的优越性,
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升华秩序。”公测将于下周一正式开启,全球同步上线。
辰宇的眉头微微皱起,新闻中对游戏的描述看似全面,
却刻意回避了所有历史冲突的血腥细节,仿佛人类文明的演变是一条平滑无波的直线,
而圣法典就是这条直线的终点。更讽刺的是,这款游戏的最高权限版本,
只有“Alpha”级公民才能解锁,他们能体验到未被删减的历史片段,
而“Beta”级公民,只能看到被算法美化后的“正史”。关掉新闻流,
辰宇切换到云韵——网易云音乐的未来形态,一个脑机直连的“波段共鸣空间”。
没有繁琐的界面,没有多余的按钮,只有流动的神经波段,音乐直接通过神经接口注入意识,
比单纯的听觉更直接,更沉浸,能精准触达情绪的核心。这是2080年才普及的技术,
而旧城区的Gamma级公民,至今还在用2070年代淘汰的脑机接口,
连波段匹配功能都没有。辰宇在波段库中缓慢检索,指尖划过一串又一串熟悉或陌生的频率,
注着“2024年·City Pop·小众存档”的波段上——是林夕梦的《霓虹幻影》。
这个波段的上传者ID是一串乱码,但辰宇认出,乱码的解码规则,
和阿凯U盘里的加密规则完全一致。旋律响起的瞬间,辰宇感觉全身的神经都松弛下来。
更奇妙的是,眼前竟自动浮现出连贯的画面,像同步播放的全息影像,
与神经波段完美咬合:2024年的上海老街,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
路边的霓虹灯牌亮着暖黄与朱红,“老上海咖啡馆”的灯箱忽明忽暗,光晕在雨雾里晕开,
刚好罩住露天座位上的几对年轻人。他们凑在一起说笑,有人举着纸质菜单争论,
有人用老式相机拍照,快门声清脆得能穿透雨声。咖啡馆的玻璃窗后,
老板正用铁锅翻炒着什么,油烟混着咖啡香飘出来,和汽车尾气、雨水湿气缠在一起,
酿成独有的城市气息。画面里的细节鲜活到惊人:风吹过树梢的晃动幅度,
雨滴落在伞面上的溅落轨迹,甚至年轻人袖口沾着的咖啡渍形状,
都带着未被算法校准的随性。辰宇伸手去触,指尖却穿过一片虚无——这不是虚拟场景,
是歌曲波段触发的“记忆投影”,是藏在旋律里的、被时光封存的真实。
他看着画面里的人起身告别,有人随手把喝完的饮料罐扔进垃圾桶,
金属碰撞声清晰可闻;有人踩着积水跑过,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旁人的裤脚,
换来一阵善意的笑骂。这些混乱却生动的瞬间,像电流般击中辰宇,
让他鼻子发酸——这正是他在虚拟世界里永远设计不出来的“活气”。
复古合成器的音色带着轻微的失真,不是算法修复后的完美音质,
而是老唱片特有的磨损感;柔和的贝斯线像晚风拂过皮肤,
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林夕梦的嗓音慵懒而忧伤,没有过多的修饰,
甚至能听到换气时的轻微气息,歌词如诗般在意识中流淌:“霓虹漫过旧街巷,
影子叠着影子长,晚风捎来一句谎,说昨日不曾退场。”随着歌词推进,
画面也悄然变化:镜头扫过街角的涂鸦墙,上面用白色喷漆写着“保持真实”,
小的声波符号——和阿凯U盘里加密文件的标记一模一样;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靠在墙边,
手里捏着一张纸条,镜头拉近,能看到纸条上写着一串数字,
正是辰宇之前收集的隐藏线索解码密钥。辰宇心头一震,原来这首歌里藏着的不只是情感,
还有反抗者的暗号。云韵的匹配系统开始工作,
悄无声息地扫描着他的脑波频率、情绪曲线和神经放电模式。突然,
一阵微弱的神经共振传来,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匹配成功的提示在意识中亮起,柔和而不突兀:单一时刻拟合度97%,
共振点恰好是歌曲高潮的那句“霓虹幻影晃,旧梦不肯忘,城市的心跳,在回忆里发烫”。
更让他意外的是,眼前的画面竟同步叠加了另一层影像:巴黎的老街,
和上海的场景有着相似的雨夜,一个扎马尾的女孩正站在一家唱片店门口,
手里捧着一张黑胶唱片,唱片封面上印着林夕梦的名字。女孩抬头望向天空,
雨水打湿她的发梢,她的嘴角带着一丝怅惘——正是岚的模样。这是岚的“记忆投影”,
通过波段共振,同步到了他的意识里。辰宇的心脏猛地一跳。不是因为匹配成功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