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京颐和园西堤线

北京之旅 徐公读城 2024-12-27 19:50:3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介绍了本次颐和园之旅的大致情况。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走起来。

现在,我们己经穿过了南如意门,所见到的第一座桥,便是绣漪桥。

此桥始建于1750年,因清代帝王来颐和园游玩时,常要乘船于此处经过,故将桥建为高拱形单孔桥,目的是为了方便过船。

它这个圆润且高高拱起的外形,也让很多人将其戏称为“罗锅桥”。

此桥是东堤和西堤的连接点,也是凭栏看景的好地方,正是:一桥玉白跨两堤,山水葱翠入眼底。

跨过此桥,向西便是西堤。

此堤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杭州苏堤的复刻版,连两岸的柳树都复刻过来了。

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苏堤是为造福百姓而建,西堤则是为皇家享乐而建。

现如今,昔日帝王东瞻西望的堤上,再不见龙车凤辇,只剩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旧日的堤上往来穿行,这才是: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沿着西堤一路向北,首先看到的是柳桥,其名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柳桥晴有絮”。

而此堤两岸,恰是垂柳依依,待春来飞絮时,就比现在更应景了。

只是下个春天,未免太遥远了些。

越过柳桥一路向北,就来到了景明楼。

此楼两侧,均是昆明湖的湖水,所以无论上午来,还是下午来,都能找到顺光的角度,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景明楼这个名字,出自《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句。

楼的外形,则源于赵孟頫所绘的《荷亭纳凉图》。

要么还得说是帝王家,你看完一幅画之后,但凡你有了梦想,分分钟就有人帮你把它变成现实。

至于普通人的梦想,Who cares?

能不能实现,就看机缘巧线后的宿命了。

景明楼区域,有一座主楼和两座配楼。

主楼的匾额,是水态岚光西个字。

水态和岚光这两个词,虽在乾隆诗中都出现过,但它们都有更早的出处。

唐代诗人苏颋有诗云:水态含青近若空。

另一位唐代诗人李绅,则有诗云:岚光花影绕山阴。

这是我所找到的,这两个词更早的出处,供各位读者参考。

越过景明楼,我们继续往北走。

就来到了练桥。

此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因桥横跨了白练般的水面,正合谢朓“澄江静如练”句中之意,故得练桥之名。

桥上的西角重檐桥亭,是供游客观赏休息用的。

再往北走一段,就来到了镜桥。

此桥也始建于乾隆年间,这桥上的亭子,却是一座八角重檐亭,比起之前大有不同。

真是非凡巧思,各有千秋,桥的名字,则来源于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句。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玉带桥。

此桥同样始建于乾隆年间。

这座桥的构造,与刚才的绣漪桥异曲同工,也是为了方便过船。

桥身桥栏则是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而成,其外形弯曲柔和,仿佛一条玉带,故名为玉带桥。

同行的朋友大壮问,这个跟门口的绣漪桥怎么一模一样呢?

我说它们还是有点小区别的,绣漪桥稍微大一点,桥上的望柱多一些,箭头指的地方就是望柱。

我这水平有限,就只能看出这点区别了。

再往北走,能看到一路上有很多老树,这些西堤的古树里,有柳树有桑树。

就算不看牌子,单看这些树的粗度,咱们也能一眼看出来,它们少说也有几百岁了。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豳风桥。

早年间,这座桥名为桑苎桥。

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所以改为豳风桥。

桥的名字,来源于《诗经》里的一首诗《豳风·七月》,诗中讲的就是农耕蚕桑。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封建帝王自然重视农耕蚕桑,这座桥的名字,便是明证。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界湖桥,它是西堤最北面的桥。

此桥始建于1750年,原本名叫柳桥,后来被英法联军焚毁。

当1886年老慈禧主持重建时,把它和南边的界湖桥名字互换,这个改法更合理,因为这里才是昆明湖和旁边河流的分界处。

这个桥顶上是平的,原本应该也有一座亭子,但重建的时候没把它补上,所以就以这样的造型,一路延续到了今天。

以上。

便是西堤一路上的六桥一楼。

西堤线就此走完。

在下期内容中,我们即将踏上热度最高的佛香阁线,带大家看遍沿途中的全部看点,各位敬请期待。

>>> 戳我直接看全本<<<<